【一线故事会】尹根平:扎“根”基层的“平”凡建设者

来源:二公司作者:曾萌 时间:2022-08-15 字体:[ ]

八月初正是重庆热浪袭人的时候,整个城市接连一个多月被四十度的高温无情地炙烤着,仿佛要在这山岭之间融成一滩水,一齐汇到长江里去。

说起山城下午一两点的太阳,是尤其毒辣的,重庆轨道四号线西延一标项目部旁空旷简陋的停车场,被烤得没有一丝的生气,一切都是静悄悄的,只有一辆敞着门的小汽车停在那里。

一旁随意攀爬的丝瓜藤架下,一个身材瘦高两鬓斑白的中年人正站在下面,等待着汽车里积聚的热气缓慢地消散。

“走,上工地。”还没等热劲完全退去,尹根平便一头钻进火炉似的汽车。

就在这样一个寂静炎热的下午,当人们还沉浸在午睡的余梦中时,尹根平正坐在滚烫的座椅上,开着汽车和往常一样赶赴施工现场。

在那,阳光和地面正显得格外的“焦灼”。 

“越是简单,越要干好。”

热汗从每个人的脸上止不住地滚落下来,沙石、钢筋甚至是脚下的路面,都无不在向四周溢出多余的热量。一阵焦燥的微风吹过,施工现场周边的一颗桑树,正簌簌地往下落着枯黄的叶子,整个工地就像是一片荒漠,每一滴流下的汗水都会被贪婪的水泥地面吮吸干净。

尹根平这个北方的高个儿,正顶着太阳走在最前面。他一边走,一边看,一边跟同行的班组成员谈论现场的情况。走到钢筋加工中心,他说:“抽水降温的水泵要按时备好。”看到车站基坑施工,他说:“现场防尘措施要及时做足。”甚至是碰到现场的施工人员老吴,他还不忘叮嘱一句:“工资卡还有问题及时向我反映。”

作为项目上的生产副经理,施工现场上的一切小事杂事都得尹根平负责。

因此人们时常能够在施工生产的各个时段、各个角落看到他的身影。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往往作业人员前脚刚到,后脚他便跟了上来。“这里的钢筋摆放不规范。”“那儿的工点没人管。”

“跟得紧,盯得严;一双破皮鞋到处跑。”是现场人员对于尹根平的深刻印象。

按照尹根平自己的话来说:“越是简单,越容易疏忽,越是要干好。”为此,他常下到班组中去,到工人施工的工点,到机械挖掘的最前沿,去现场实地了解情况。

一次巡查玉带山暗挖车站的施工通道,他下到隧道,一直走到开挖的最前线。他发现洞内有渗水的情况,出来后尹根平立即向施工队反馈了这一情况,他说:“别看这只是平常的岩层渗水,以为水漏完了就没事了,这水滴下来的时候会沾染上施工用的速凝剂,滴在工人身上是会损害皮肤的,必须尽快在隧道安置透水盲管!”

像这样看似简单的事情,尹根平总能从中找出问题和疏忽。他在事后还不忘叮嘱现场人员要时刻注意细节安全,生产要“大事抓紧,小事不放。”无论在哪,他总事事亲为,活跃在现场一线,把控细节,将简单的事做全做好。

亲和力和标准尺

在四号线一标的各个施工现场,尹根平总能认出不同的“老”人来,“老赵”、“老张”、“老吴”……是他从不离口的昵称。虽然身处项目领导班子,但是尹根平时常会对别人谈起自己曾是一名五局的挖掘机司机,而且这一干就是许多年,在这之后自己才成为了一名党员干部。

他曾经这样说过:“我也是一名工人,工人工作的环境是很艰苦的,对工人一定要友善。” 

重庆的夏天炎热,但他并不坐在现场驻地的空调办公室里,烈日下人们总能看到一个戴白帽的瘦高个跟几个施工人员在那里讨论施工,提醒他们备好防暑物品,做好安全防护。不经意间他们的汗水一同流下,默契也在彼此间悄无声息地达成。有时现场施工的轰鸣声太大,尹根平只需要比划几个手势,对面的工人便会领会到意。

一次尹根平看到老吴正在前面走路,路上的太阳晒得老吴直冒汗,他便摇下车窗喊道:“坐我的车吧,我载你到隧道里去。”

“不啦,我就在上面。”老吴指了指前面的隧道口。

“就在上面吗?”

“我就到洞口。”

许多次尹根平都是开着自己车载着工人到各个不同的工点。“尹经理人挺好的,很好谈心说话。”这是现场一线工人对于尹根平直白的评价。以至于有一次在石马立交站的施工围挡外,一位路过的重庆老阿婆拉住他的手,他急忙弯下腰去,老阿婆凑近他的耳朵一口的重庆话,他这个北方人居然在那听得直点头。

原来是工地外面的一段路灯因为施工线路改迁,夜晚没有电,他们这帮年纪大的老人晚上从这里路过什么都看不见,于是拉住尹根平希望能给装个灯解决一下。“要得,要得。”尹根平用重庆话向她保证。

可是没过一会儿这位阿婆又折了回来,原来是她走到一半,突然想起来还有一端路晚上也没亮。“您放心,我一定给您解决好。”尹根平拉着她的手说。

事后尹根平叫来现场施工的负责人,他说:“咱们现场外面的那条路,晚上有施工车辆进出,又没有路灯照明,夜晚人员行走十分危险,要立刻安排人手在围挡外面加装灯带。”

尹根平“好说话,但不好办事。”虽然他平时经常与人拉家常,但是在工作上他的心中却总有一把标准尺,对于现场的施工尤其是管理人员十分的严格。

一次尹根平在巡查玉带山施工通道时,发现洞顶的风带出了问题,他立马给现场的管理人员打电话:“这里的风带有问题在监控里看不到吗?赶紧下来检查一下!”

随后在一场简短的会议上,尹根平直截了当地询问一个项目上的管理人员:“你多久下一次隧道?”

“这个嘛,不定时的,有时候……”

“你别给我说这些,到底多久!”尹根平直接把话说到底了。

接着他又说道:“我今天上午下了一次,下午又下了一次,你们都是项目部的现场管理人员,应该要比我下得勤,你们总不能指望靠队伍的人员来管理,你们说对不对?”

紧接着他问道:“你们说这个施工通道拐弯段有多长?”

一连串的询问让现场的管理人员措不及防,现场一片沉默,有人连忙翻图纸。换作一般人可能要火起来了,但尹根平并没有发火,他说:“你们下去一定要仔细看图纸,现在进入拐弯段的开挖,一定要知道严格控制超挖量,开挖一米,就要放线测一米,之后才能开挖下一米。”

按照尹根平自己的说法,他自己的脾气其实十分的火爆。但他还说:“不要怕出错,做出完美的事来都不是人干的,是人都会有纰漏,关键是要指出问题,反映问题。”

“亲和”和“严格”是尹根平身上的两个平行的闪光点,也是他给人两个十分深刻的印象。

“尽职尽责,把工作做好”

2021年的时候,当重庆轨道四号线1标段的第一块土方被挖起,整条线三个车站同时进入施工时,项目部却被玉带山复杂的岩层绊住了脚。相比于其他建设单位,五局走出大山搞建设的时间并不是很长,相对的在城市轨道交通的经验也不是很丰富。按照尹根平的话来说:“我们也是边干边学。”

当时由于缺乏开挖经验,一开始提出的方案是租用悬臂机挖掘施工隧道,一连挖了四个多月,项目上付出了高昂的租用成本。“而且悬臂机开挖要一直出水,地面上全是泥浆,工人在里面现场作业的环境真的很差。”尹根平说。面对此种情况,作为开挖机出生的尹根平,凭借多年的经验觉得利用破碎锤也能打出差不多的效果,而且人员在破碎机里工作,环境要好上不少。

但没有经过相关实践的检验,任何想法都只能是“闭塞眼睛捉麻雀。”一开始尹根平心里也拿不准。“对我们来说,我们也是第一次采用这种工法。”事后他回忆时说道。

于是他首先便想到要去到其他的标段了解情况,光听别人口述还不够,他自己还要下到现场亲自观察,除此之外他还主动向一线的工人师傅请教。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过后,他发现其他的标段开挖相似的岩层时用的也是破碎锤,他觉得之前自己猜测的那方案是可行的。

但方案提出后,项目上也不敢第一时间更改,毕竟是施工工期还是十分紧张的,随意变换方案,要是耽误了前期进度,后期就要花上大力气追赶。尹根平对于大家的担心十分理解,于是主动提出自己先到玉带山试验三天。

此后的三天尹根平全心扑到了玉带山现场,洞子里的泥水沾满了他裤腿,里面闷热的空气让他流汗,他俨然成了一名一线的工人。每一天他都要在现场统计进度,与工人和管理人员讨论施工。人总是要休息的,但尹根平那几天与玉带山的灯火休息得一样少。时间在现场隆隆的破碎声悄然流逝,三天的破碎开挖,让相关的机械材料损耗很大,铁钎时常断裂,机械的磨损也不小。

但整体成本换算下来,确实要比悬臂机开挖少许多,而且工程进度也相差无几。经过层层的上报以及公司专家的实地考察,项目部最终采用了尹根平的建议。

有人事后问他当初为什么敢于提出不同的方案,敢于承担延误工期的风险时。他只是回答:“我只是把本职工作干好罢了。”

当有人说他在玉带山驻守三天,真有几十年的老党员的干劲和拼劲时,他只摆摆手说:“没有那么夸张,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我的目的就是尽职尽责,把工作做好。”

虽然他这么说,但在平时尹根平不仅尽到生产的职责,对于其他力作能及的事务的他也尽心尽力。一次项目上要求全体人员线上学习安全教育,许多人嫌麻烦,学得松松垮垮,完全不达标,在相关会议上大家又表现出许多为难情绪相互推脱,尹根平气得直接拍起桌子说:“党员不带头学!谁干?!”

事后大家都“老实”起来,因为尹根平这顿火发得实在是入情入理,而且身为党员的他直接带了头。

一个五局人的朴实情怀

尹根平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他也是个普通的人,他在跟年轻员工谈话时,回忆自己的青年时代,打趣地说道:“我年轻的时候也很调皮,我当时在五局技校上学,那时候的精力用不完,要是灯泡坏了不用上晚自习,马上就得跳出去逃课,但出去也就摘个李子摘个桃,图新鲜。”

但“小调皮”攒起来就成了“大胡闹”,当时校长便找来尹根平的父亲谈话。同是五局的老战友,两个人都是当初的水利二师改组的第一批五局建设者。“跟孩子谈谈,别太激动。”校长说道。于是尹根平清楚地记得,自己的父亲递给了自己一支烟,在五局技校的后山上跟自己谈了很久很久。

那一刻看着他父亲的背影,尹根平真的觉得自己的父亲是真的年纪大了。“从那一天后自己一下了就成熟了起来。”他说。

如今尹根平也到了跟自己父亲当年差不多的年龄,三十四年的奔波与建设,少时的青丝已渐渐变了白发。

“他是真的把项目当作家。”有人评价他说。无论在哪,项目部上的任何事都可以找他。项目上的用电紧张,他便建议重庆的天气炎热,热水器加热时可以调低挡位,也能达到相同的效果;有的宿舍空调经常忘了关,常被罚款搞得大家都不愉快,他便提议干脆安装个限时器,大家都舒心。在许多时候尹根平就像是一位家里能干的长辈。

与家里的长辈一样,他也时常与年轻人交心,他有时会感慨:“有时候晚上带着老花镜看图纸,没看一会儿就会眼睛酸。没你们能学啦。”有时会感叹:“看着你们就想起我的女儿,其实我们身上还是有挺大的差别的,但我们的目的应该都是一样的,都希望把工作做好,自希望国家更好。求同存异嘛。”有时会劝诫:“做工作要守住底线,要做好,这样别人才能够信任你,最终你自己才能够独当一面。”

其实说他这个年纪不想家是假的,出门在外有谁不想呢?但每一次的离别,都意味着他将家带进每一个走过的地方。一位负责的领导、一位带头的党员、一位可亲的长辈、一位常年在外的老五局人……这些都是他在其他人眼中的鲜明的形象。

但按照尹根平的话来说:“没有这么夸张,我只是个普通人。”在尹根平的心目中,他自己其实一直都是一个普通的建设者,一个平凡的五局人,只要能干就会一直干下去,这才是他真正的自己!




【打印】 【关闭】
浏览次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