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外国朋友】木“易”成长记

来源:三公司作者:欧阳程平 时间:2022-08-15 字体:[ ]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电建赞籍青年“木一”的“易”成长的背后很好地诠释了他不平凡的成长历程:看似平常的表面背后,往往包含着无尽的艰辛与磨难;一路走来,每一步都不是那么的轻而易举,每一步走来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在赞比亚下凯富峡项目“施工一线”有一位赞籍电焊工,我们平时喜欢称他为“木一”。出生1991年,29岁的他,光看外表,不像我们脑海里的“刻板印象”那样高大健壮,活泼健谈,但小小的身体里浓缩了大大的精华。不善言谈的他,总喜欢默默地努力,在赞比亚的电建工程建设中不断提升自我,短时间内成为了机械工区的技术骨干和项目现场人尽皆知的技能人才,成就了更好的自己。

“木一”出生在赞比亚西方省芒古市偏远的山区,闭塞落后的生活环境,还有那连绵的大山,不仅阻挡不了他自我成长的脚步,更无法阻挡他追求梦想的步伐。2014年毕业后来到水电五局,幸运的他凭借着实习期间所展现出的“聪明、谦虚、好学”顺利通过考核,正式入职到水电无局承建的芒古-塔博公路项目,跟着中国师傅们学习起了初级的车工(金属加工)技术,电焊技术,车辆钣金技术……中国师傅们也时不时给他传授六字经—“勤学 多想 苦练”,强调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起来的重要性。日常以“实地教学模式”手把手地教授他焊接手法,实打实地传授焊接的技术经验,打破了沟通交流的壁垒,形成教学相长的学习氛围。作为初学徒的他,练习电焊时,日常避免不了被焊花伤到眼睛,每晚睡觉前他都会用毛巾包住冰块冷敷眼睛,以减少疼痛。虽然知道自己不是工区最好的电焊工,但打心底有股不服输的劲儿,坚定干一行就一定要干到最好。特别是在中国师傅们做示范的时候,他仔细观察操作过程中每一个细微动作、熔池的成形和温度变化,把这些技巧慢慢积累起来后,就反复在工区练习,有时候一工作就是好几个小时。为了争取在短时间内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电焊工,他总是上班第一个走进工区的人,又是最后一个出来工区的人。双手虽然已经无数次被超高温焊渣烫伤,留下了许多伤疤,但这些伤疤都是他成长的“烙印”,是他成长进步的见证。看着他独自挥动着焊枪,枪口喷吐着刺眼的火花,正努力把一截已经组合在一起的钢筋焊在一起,他已经从一个门外汉逐渐变成芒古项目小有名气的电焊工。

随着2016年下凯富峡电站开工,“木一”又跟随中国师傅来到下凯富峡水电站项目,在项目机械工区干起了他的“拿手绝活"。项目初期,现场设备老旧短缺,修理任务艰巨,当时电焊班班组就只有2个人,“木一”和他的中国师傅。他们白天工作之后,晚上还要随时接受加班。长时间的电焊工作,电焊弧光一不小心就会把眼睛打伤,同时脸部也持续出现红肿灼热的现象,但“木一”还是自己默默坚持着,夜里困了,就躺在地上眯会儿。师傅都劝他回去休息,“木一”却笑着给他说:“这点正好上点颜色,红扑扑的脸,显年轻一点……”而中国师傅拍了拍他肩膀,双眼盯着他,热泪盈眶的样子,十分心疼。在过后的几年时间里,得益于中国师傅的“授人以渔”式教学,“木一”凭着自己的脚踏实地和勤劳苦干,又把自己各方面的焊接技术更精进一步。“木一”不仅精通普通电焊,氧焊,还对有色金属和特殊金属的焊接也颇有造诣。在项目需要铜焊,铝焊、铸铁焊的时候,都上门指定找到他,他每次都只是谦虚地说:“我试试看”,其实都能很好地完成。在2018年项目大干期间,引水主洞需要改制5台注浆台车,机械工区各班组一呼响应,进行洞内立体高空大件安装焊接作业。需要卸下自卸车货箱,利用自卸车后部大梁做平台,往上加高9米的剪刀撑平台。在洞内光线昏暗的环境下,“木一”瘦小的身影上下窜动,带领其他赞籍工人在短短的1个月完成5台注浆台车的改制。完成后还得到不少中国员工的夸赞:“在上个项目学会了一些基础的车工技术,又在这个项目跟车工师傅学起了更高的车工技术……还真是一专多能啊……。”在中国车工师傅休假期间,他又把简单的机加工活揽下来,组织成立了一个维修小分队,赞籍职工都以他为表率。

从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开始,“木一”兼职作为机械工区安全员和防疫成员,一直坚守在施工一线,监督落实好各种戴口罩,测体温,勤洗手,勤消毒,少接触,少外出,少聚集,常通风等防疫措施,为项目其他赞籍员工做好了表率。同时2021年项目主体工程基本结束,前方陆续退回来的设备机械性能下降,外观不整,“木一”和他自己的维修小分队又开始了进入新的维修高峰。

电建赞籍青年“木一”,从一个门外汉成长为焊接能手,不断专研焊接工艺,耀眼的焊花闪烁下是他自身的一步步成长脚印,在各重点工程项目中“焊”出了自己的精彩人生。







【打印】 【关闭】
浏览次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