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杏林湾生态环境整治提升一期工程底泥原位净化修复顺利完成,修复总面积达134.2万平方米,有效控制了底泥内源污染,为杏林湾水质稳定达标和生态系统恢复筑牢了基础。
杏林湾项目主要对底泥中、重度污染区进行环保清淤疏浚,对轻度污染区及紫水鸡保育区、皮划艇赛道等疏浚施工限制区域,则因地制宜实施底泥原位修复。底泥原位修复包括原位净化修复和水生植物恢复,其中原位净化修复采用“底泥原位覆盖材料+除磷材料”,使材料在底泥与上覆水间形成一层掩蔽层,阻止底泥污染物迁移的同时,对污染物进行吸附、降解。
工程坚持“试验先行、精准施策”原则,原位净化修复实施前,项目部联合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开展镧系除磷材料及沸石覆盖材料评估专项试验,并在施工前期选取3个典型区域系统检测分析材料的应用效果,为规模化施工提供科学依据。施工使用的镧系除磷材料和沸石均通过急性毒性实验,无生物毒害性,兼顾了生态修复与生物保护的需求。
为解决施工区域分散、污染程度不均的问题,保障材料施洒剂量满足标准且施洒均匀,项目部结合35个施工区块的地形差异优化施工方案,并发明了一种适用于水下药剂精准控量施洒的撒药船,配备经过改进的伸缩式多口喷头,辅以生态软围隔和浮球坐标标记,实现精准、均匀施洒。施工过程中,各部门高效协同,依托智能管控平台动态调整施工参数,严格把控材料投加精度与施工安全。
原位净化修复施工后检测数据显示,地表水总磷浓度、氨氮浓度大幅下降,水体透明度显著提升;底泥中活性磷释放得到有效抑制,氮元素赋存形态向稳定态转化,成功阻断了底泥污染物向水体迁移的路径。
下一步,杏林湾项目部将推进水生植物恢复工程,加强水质监测,细化后期管护措施,助力杏林湾打造“水清、岸绿、景美、生物多样”的生态新格局。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