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沙特波斯湾之滨,一座现代化深水港正迅速崛起。清晨的国王港施工现场,吊装计划刚刚贴上白板,一个熟悉的身影已走进作业区,开始了一天的检查和准备工作。
他叫萨拉姆,来自巴基斯坦,是水电五局沙特国王港项目上的一名一级起重工。在这“一带一路”中东旗舰项目中,他既是钢索与构件之间的信号者,更是中外团队高效协作的缩影。
萨拉姆参与了项目多个重大吊装任务,尤其是在升船机平台吊装中表现突出。平台单段重达近五百吨,需在海上由千吨级起重船精准起吊对接。吊装当天,他全程坚守前线,指挥每一道信号,协调中外团队配合。10小时高强度作业,他吃喝都在现场,没有退缩一步。最终,平台稳稳落位,任务圆满完成。项目中方管理人员评价他:“不仅是现场的骨干,更是整个吊装团队的中枢。”
除了升船机平台外,萨拉姆还深度参与了水泵、绞车、登船塔、模块化变电站等多类重点设备的吊装与精调任务。水泵系统结构复杂、安装空间受限,他常与中方安装组提前核对接口尺寸和吊装方向;在绞车设备起吊中,他精准把控吊索张力与偏心载荷,保障现场安全稳定。在登船台吊装时,他与测量组反复确认坐标与吊点,配合吊机“毫米级”对接一次成功;在模块变电站吊装中,他统筹路径、协调团队,确保大型构件穿越狭窄区域顺利落位。
其中最具挑战性的,是干船坞坞臂段的“三机联吊”作业:每段构件重达百吨以上,需由三台百吨重的吊车设备协同作业。多机联吊对信号工的协调与响应速度要求极高,任何一步失误都可能导致构件倾斜甚至失控。萨拉姆全程负责信号传达与同步指挥,他与各机组逐一建立信号机制,现场身兼数职,既做主吊信号协调,又兼顾吊索张力调整与下吊精度确认。该任务从清晨持续到傍晚,在他和团队的配合下顺利完成,成为项目现场极具代表性的高难度吊装案例。
此外,他还参与了浮桥安装、钢平台桁架起吊、平衡灌装阀和水下沉箱码头装等任务,面对各种结构和施工环境,都能迅速判断最优吊装方案并有效执行。他熟悉各类吊具的选型与连接方式,能根据图纸、现场情况与中方工程师无缝沟通,及时提出改进建议,是桥梁与中枢的“多面手”。
五年前,萨拉姆刚加入项目时,他只是一名普通信号工,语言不通、技术薄弱。面对严格的作业标准和密集的施工节奏,他没有退缩。中方工程师手把手教他技术术语、安全标准,他则把拼音记在手套上反复练习。夜晚,他拿着吊装图纸学习标注、复盘动作。一步一步的,他从“看不懂”到“能讲解”,从“被指导”到“带徒弟”,最终成长为具备沙特阿美Rigger(吊车指挥手)1资质的专业吊装人员。
项目多次为他安排专项培训和英语版作业交底,帮助他全面提升专业能力。现在,他不仅能够独立组织重大吊装任务,还积极传帮带,培养本地年轻工人。“以前是中国师傅教我,现在我教新人,我希望他们也能靠这份手艺独当一面。”
除了是一名优秀的现场工人,萨拉姆还是一位责任感强烈的家庭支柱。他来自巴基斯坦旁遮普省的一个村庄,是家中主要经济来源。他将大部分收入寄回家中,资助弟弟上学,为家人建起新房,妻子也在村里开了缝纫店。每次与家人视频时,儿子都会举起画纸说:“爸爸加油!”那是他坚持下去最大的动力。夜深了,施工现场归于寂静,萨拉姆坐在宿舍门口,望着星光点点。他轻轻翻看着手机中家人发来的照片,微笑着对笔者说:“我没上过大学,但我在这里学会了很多。能为中国公司工作,是我的幸运;能通过这份工作改变家庭,是我的骄傲。”在“一带一路”的星光下,萨拉姆用双手,稳稳托起了自己的生活与未来。
在国王港项目中,像萨拉姆这样的本地员工还有很多。他们和中国团队一起,肩并肩完成一个个节点工期,共同书写跨文化、跨地域的协作故事。他们或许说不出“一带一路”的定义,却深知这个项目意味着稳定的收入、职业的发展、家庭的希望。
萨拉姆的故事,正是“一带一路”倡议在海外落地生根、共同发展的真实写照。中国企业不仅输出工程技术与管理经验,更致力于培养本地人才,构建长期合作共赢的项目生态。他们相信,每一位平凡劳动者的成长,都是连接民心、深化友谊的桥梁。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