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安全“芯”,“四化”引航拓黄龙平安之路
——甘肃黄龙抽蓄项目安全文明施工纪实

来源:三公司 作者:陈茹溪 摄影: 陈辉 时间:2025-11-17 字体:[ ]

“西倚天门,东扼陇坻”。在羲皇故里甘肃天水,驱车向东驶入层峦叠嶂的群山深处,几台橙红相间的施工机械正有条不紊地运转,工人们头戴安全帽,身着的反光背心上,银亮的反光条在晨光里熠熠生辉,勾勒出忙碌而专注的身影——这里正是甘肃黄龙项目的建设现场。

清晨踏入工地,一股紧绷又有序的严谨氛围便扑面而来:作业面旁的安全警示标识醒目林立、图文清晰,往来人员规范佩戴着防护装备,步履匆匆却不忙乱;对讲机里,沉稳规范的指令此起彼伏,每一个细节都在无声彰显着黄龙项目对安全的极致敬畏。

安全标准化,“红色”领航筑根基

“起步即是冲刺,开局便是决战!”回忆起2024年进场时的场景,陈辉感慨万千。彼时,项目正面临中核集团安全生产标准化二级达标评审的倒计时压力,标准化建设任务紧迫。时间紧、任务重、标准高,项目部全体员工劲头十足,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开启了“标准化”的攻坚之路。

“标准化不是表面文章,而是要融入工程的每个环节、每个岗位。”动员大会上,项目经理张正勇铿锵有力的讲话为黄龙项目标准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中核集团安全标准化评审主要有安全目标责任、事故与事件处理、安全文化氛围、作业环境安全等十个关键领域,为此,项目党支部成立三支“党员攻坚小组”,分组行动,多线并进,开展自查自纠。

达标准备期间,党员带头沉入一线,白天抓整改,夜间做资料,连续奋战一百二十多个日夜,梳理完善内业资料160余项,专项检查 6 次,下发整改通知书 7 份,整改完成率为 100%。终于在2024年12月,黄龙项目以81.2分通过中核集团安全生产标准化二级达标评审,获得业主单位表扬信一封。黄龙项目作为中核新能源首个以中核集团重点建设项目方式开展安全标准化二级达标的项目,为中核新能源其他重大建设项目在安全标准化建设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与借鉴经验。

“达标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唯有持续改进,方能行稳致远。”黄龙项目借此机会乘势而上,始终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持续深抓安全生产,推行“网格化管理”,将安全责任层层压实到岗、落实到人。

开工以来,项目部累计开展标准化培训58场次,完成班组长认证复核94人次,清退不合格作业人员9人、违规班组1个,让安全管理更加标准化、规范化、常态化。

安全精细化,“雷霆”扫患筑防线

“隐患如同山间暗礁,稍有不慎便会触礁翻船。我们必须以‘雷霆之势’扫清隐患,用‘交叉互查’筑牢防线!”在“雷霆行动”安全部署会上,安全总监孙庆辉掷地有声的话语响彻会场。随即,项目部掀起“拉网式”隐患排查风暴,安全员分片区开展交叉互检,发现问题当场挂牌、限时销号。

黄龙项目以安全生产“雷霆行动”为号角,推行“跨区域、跨班组”交叉检查机制,一举打破“自家问题自家遮”的管理壁垒。检查小组由不同区域、班组的安全员随机组合,通过“走查+互评”方式开展全覆盖排查。同时建立隐患台账动态更新机制,实施“红黄蓝”三色预警管理,推动问题早发现、早处置。对排查出的隐患实行“发现—整改—验收—销号”闭环管理,确保整改到位、不留死角。行动开展以来,累计开展交叉互检36轮,覆盖施工全环节,排查并整改隐患423项,整改率达100%。通过“雷霆行动”,项目安全管理水平显著提升,现场作业行为更加规范。

黄龙项目安全管理者陈辉表示:推行交叉检查机制有效打破了人情干扰和监管盲区,让隐患无处藏身。通过量化评分、对标整改,各班组在横向对比中找差距、补短板,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性竞争氛围。

安全智能化,科技赋能护安澜

“安全管理既要脚踏实地查隐患,也要科技赋能提效能。”项目总工程师叶沙锋的话语,点亮了黄龙项目的“智防”之路。面对隧洞施工、高边坡作业等高危场景,项目部实行“科技兴安”理念,引入一系列智能化设备,实现了安全管理从“人防”到“技防”的跨越式升级。

在泄洪放空洞支洞入口,一台多参数在线气体监测仪正嗡嗡作响,实时监测着洞内CO、H₂S、O₂、CH₄等气体浓度,数据同步上传至项目智慧工地平台。“以前进洞作业,全靠安全员凭经验判断,风险很大。气体监测仪可以说是为安全加了保障,当气体浓度超标会自动触发声光报警,我们在后台实时监控,安全大提升。”安全部刘欢一边操作平台,一边介绍道。项目部还为所有进洞人员配发了高精度定位芯片,平台可实时显示人员位置、数量、分布及移动轨迹,实现了“全员覆盖、实时监控、智能预警、快速救援”的全链条防护。

针对大型设备的视线盲区,项目部装设了高灵敏度红外线感应报警器,配备智能语音播报模块与高分贝声光报警器。当监测到行人、机具进入危险区域时,设备立即发出“盲区危险,请勿靠近”的语音提示,从源头杜绝机械伤害事故。在高边坡施工中,高臂台车进行边坡锚杆、挂网作业,天泵改造的湿喷车替代了传统的人员喷护作业方式,既减少了作业人员数量,又大幅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科技就像给安全管理装上了‘千里眼’‘顺风耳’,让我们能够精准管控风险、高效排查隐患。”陈辉看着智慧平台上的实时数据,欣慰不已。如今,这套洞室智慧安全监控系统已在多个建设项目推广,成为“科技兴安”的标志性成果。

安全常态化,教培筑基守底线

“安全培训不是‘走过场’,而是要让每个员工真正懂安全、会安全、守安全。”这是陈辉常挂在嘴边的话。黄龙项目充分利用安全体验馆,创新推出“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安全培训模式,让安全知识入脑入心。

走进安全体验馆,员工戴上VR设备,瞬间“置身”于塌方、触电、高处坠落等事故现场,切身感受违规操作带来的严重后果;在高空坠落体验区,通过短暂失重感让人心有余悸,从而真正敬畏规程。每一次体验都是一次震撼教育,许多工人坦言:“以前觉得戴安全帽是应付检查,现在明白,那是保命的底线。”体验结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操作失误分析报告,讲解员结合报告进行针对性指导,实现了“体验—反思—改进”的闭环学习。“我们利用安全体验馆开展沉浸式培训,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具象体验,有效解决了工友‘听不懂、记不住’问题显著提升了培训实效。”项目安全负责人介绍道。除此以外,项目部还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模拟火灾、涌水等险情,提升全员应急处置能力。安全不再是墙上标语,而是刻进了每个人的行为习惯里。截止目前,黄龙项目已经利用安全体验馆开展沉浸式安全培训28场次,应急演练10余次,累计参与人员达1200余人次,实现新进场工人培训覆盖率100%。

班组是安全管理的“最后一公里”。项目部以班组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行班组安全大讲堂,采用“轮流主讲制”,班组长、班组安全员及网格员轮番登台,通过PPT演示、互动提问等形式,提升班组安全管理能力。

项目部还深化班组长大比武成果应用,录制优秀班组长标准化操作视频发放到各班组学习;现场张贴应知应会语音播报二维码,解决部分作业人员不识字的问题。每月组织网格员安全专项培训,开展班组长“应知应会”考核,定期完成班组长认证复核工作,确保关键岗位人员具备合格的安全管理能力。党员带头参与班组安全活动,带动班组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自开工以来甘肃黄龙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始终保持安全环保“零事故”,这项成绩背后,是项目部全体员工的辛勤付出,是“雷霆行动”的凌厉攻势,是标准化、智能化建设的坚实根基,是党建引领的红色动力。

“征程万里风正劲”,黄龙项目部将继续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事事落实到位”的执行力将安全理念深植于心、外化于行,在羲皇故里的沃土上,全力铺就一条以安全为“芯”,“四化”引航的黄龙平安之路,续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