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工地,烈日炙烤着钢筋铁骨,设备轰鸣声不绝于耳。水电五局设备租赁中心安全部主任马小千正穿梭在大型起重机旁,汗水浸透了他的工作服,安全帽下的脸庞晒得黝黑。他俯身检查设备基础螺栓,突然抬头对操作手喊话:“小张,上次培训讲的‘三检制’别忘了!安装前再确认一遍力矩值!”这声叮嘱,是他八年来守护安全防线的缩影。从“纸面”到“地面”,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员到项目安全管理者,他扎根施工一线十余载,用坚守与奉献诠释着新时代水电人的精神风貌。
扎根一线的成长之路
2005年7月,马小千从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毕业,带着青春的朝气和对专业的热爱,被分配到水电五局三分局岩土公司技术部工作。初入职场的他,面对复杂的工程图纸和轰鸣的施工现场,既兴奋又忐忑。“那时候,我就像一张白纸,什么都要学。”马小千回忆道。他深知,书本上的知识需要与实践结合才能发挥作用,于是,他成了技术部最勤快的新人——每天提前半小时到办公室整理资料,跟着前辈们跑工地,甚至主动申请去最艰苦的偏远项目。在岩土公司技术部的日子里,马小千的笔记本写满了密密麻麻的记录。遇到不懂的问题,他总会追着老师傅问个明白。一次,在参与某地基处理项目时,他对灌浆工艺中的一个参数计算始终理解不透。那天中午,他端着饭盒蹲在办公室门口,拦住了正准备去吃饭的技术骨干老张:“张工,这个浆液配比公式为啥要这么调整?能不能再给我讲一遍?”老张被他的执着打动,放下饭盒,用工地上的水泥桶当“黑板”,在烈日下给他上了一堂生动的现场课。这一幕,让马小千深刻体会到实践出真知。
“小千这小伙子,踏实肯干,眼里有活儿。”技术部老前辈王师傅至今仍记得这个年轻人。无论多晚,只要项目需要,马小千总是随叫随到。
技术攻坚的极致追求
2013年-2016年在民治水电站1号、2号泄洪闸的建设中,马小千肩负起技术核心职责。他带领团队完成底板制作与闸门安装的图纸审核,以“毫米级”精度要求编制专项施工方案,为作业人员提供了清晰的技术“作战地图”。从材料下料到焊接监督,他化身“质量哨兵”,严格把控每一道工序,确保底板与闸门严丝合缝,为泄洪闸的安全运行打下坚实基础。转战到小井沟水利枢纽工程后,马小千作为现场负责人全面统筹金属结构安装工作。面对复杂的施工环境,他创新编制《闸门(拦污栅)及启闭机专项安装方案》《泄洪洞启闭机安装方案》《小井沟水利枢纽潜孔式钢闸门安装方案》,将施工难点逐一拆解,为工程推进扫清技术障碍。
他牵头制定的焊接工艺指导书,以标准化流程规范焊接、防腐作业,首创的“质量控制双保险”措施与安全技术防控体系,经多方专家审核后落地实施,为工程高效推进保驾护航。在安装作业中,马小千直面“不可能的任务”;液压启闭机潜孔吊装、卷扬启闭机滑轮组钢丝绳卸力穿绳等高难度操作。他带领团队以“绣花功夫”攻坚,通过动态模拟、精准测算,将安装精度控制在严苛的2mm范围内。烈日下,他坚守吊装一线指挥;深夜中,他反复推演调整方案。最终,溢洪道、取水口、泵站等关键部位的闸门与启闭机一次性通过监理、业主验收,焊缝合格率100%,优良率超95%,创下行业标杆。面对焊缝缺陷,他果断采用清根刨缝、重新焊接修补及防腐加固的“组合拳”,用技术匠心将每一道焊缝淬炼成“免检产品”。从技术执行者蜕变为全能型管理者。他坦言:“民治与小井沟工程是我职业生涯的‘淬火炉’,让我在技术攻坚与现场协调中实现了双重突破。”验收会上,专家组一致评定工程质量为“优良”,这份荣誉背后,凝结着马小千无数个日夜的坚守与创新。如今,两座水利工程的闸门巍然矗立,见证着马小千以技术为锚、以责任为帆的奋斗足迹。
制度创新与温情管理双管齐下
2017年,初任安全部主任的马小千面临挑战,中心设备种类多、作业环境复杂,安全管理亟待规范化。他深夜伏案,牵头制定《中心年度安全管理目标、指标》,将“全年零事故”的目标分解为数十项可量化指标。“不能光定目标,得让每个齿轮都转动起来!”他在安全会议上掷地有声。他带着安全人员深入各作业队,组织危险源调查,作业队长老李起初抱怨:“天天填表,耽误干活!”马小千却耐心解释;“隐患不除,事故必生。咱们现在多花半小时,可能救的是一条命。”最终,全员参与排查出128项危险源,建立清单并制定防范措施。每月考核会上,他对照目标逐项打分,考核结果直接与绩效挂钩。“以前觉得安全是领导的事,现在明白,松一扣,全盘输。”作业队员小王感慨道。
2018年汛期,中心云南红河州项目工地突遇暴雨预警。马小千紧盯手机里气象数据,对着手机急促下令:“小胡,立即启动防汛预案!通知各队撤离低洼区设备,检查排水沟!”电话那头传来嘈杂的雨声和回应:“收到!已组织人员搬运沙袋!”次日清晨,当洪水漫过警戒线时,设备早已安全转移。这场与暴雨的赛跑,源于他推行的“动态风险管控”;每天在安全群发布预警,要求作业队根据天气变化提前排查隐患。他常说;“安全就像在刀尖上跳舞,一个失误就是深渊。”为此,他带领团队编制《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安全管理作业指导书》等12项制度,将风险防控嵌入每个作业环节。
2019年,中心首次开展消防应急实战演练。马小千担任指挥,面对“突发火情”的场景,他紧握对讲机:“灭火组立即切断电源!疏散组引导人员撤离!”演练中,一名新员工因紧张操作失误,他并未责备,而是事后将他拉到消防器材前:“记住,灭火器要拔销、对准、压把,慌神时更要按流程来!”他坚持“演练不是演戏”,每年组织防汛、设备事故等桌面推演和实战演练,甚至邀请专业人员点评漏洞。演练后,作业队长顾师傅感慨:“以前觉得预案是应付检查,现在真遇到险情,知道咋救了!”。在设备维修车间,马小千正盯着维修师傅更换起重机钢丝绳。“磨损超过标准必须换,不能凑合!”他指着检测数据说。推行“三检制”时,曾有老工人嘀咕:“修了几十年设备,凭经验就行。”他却不妥协:“经验要,但数据更可靠。”他带领团队建立维修记录档案,每道工序的数据可追溯,设备合格率从92%提升到100%,排查整改隐患127项,开展培训演练68次。这些数字背后,是马小千每天早会必讲安全、每月带队夜查工地、每年修订制度的执着。同事评价他:“像拧紧的螺丝,安全这根弦永远绷着。”
暮色中的办公室,马小千的身影依旧忙碌。安全帽的阴影下,那双布满老茧的手正勾勒着新的蓝图。他深知,水电建设者的使命永远在路上——与江河为伴,与山川同行,用坚守书写忠诚,用担当铸就丰碑。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