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晓的若羌戈壁,砾石滩与风蚀岩在晨曦中沉默如铁。在这片“生命禁区”之上,若羌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者们正浇筑着现代能源的根基。初临此境,面对无垠的荒凉与工程的宏大,心中不免交织着迷茫。一次闲谈间,师傅李哥洞悉了笔者的困惑,也指出了一条路:“咱们若羌项目那可谓人人都是老师,但第一个,我推荐你先向生产管理部的於马平请教,跟着他下一次工地,好好和他取取经,能解开你的很多困惑。”
於马平同志,这位从甘肃定西岷县走出的汉子,十四载寒暑,他的足迹深烙在祖国水电版图:2011年从甘孜州巴塘拉拉山水电站施工员起步,在基层熔炉中锤炼;此后转战新疆——在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历练为高级主管,于恰木萨水电站担纲生产部负责人,再从叶城莫莫克奔赴若羌,肩负经理助理兼生产部主任重任。在同事和徒弟们眼中,他是“活规程”,是“现场通”,更是团队信赖的定心丸。戈壁的风沙在他黝黑的脸上刻下印记,也沉淀下一种令人安心的沉稳与专注。这份沉稳,如同戈壁深处一盏坚定的灯。
灯引:淬于风沙的成长课
车子在前往安全洞的路上颠簸前行,於马平的目光扫过窗外忙碌的作业区,聊起初入行的青涩,他直言不讳道:“我刚工作时最突出的问题是不会沟通,难与各方去有效的交流;其次呢又分不清主次,领导交办的任务不懂得去分解步骤;后来刚开始接触到一些管理工作上时又有些一根筋、不懂变通,这就会导致处理现场资源调配时显得混乱,事倍功半。还有当时盲目赶进度,对安全质量重视不足,现在想想都捏把汗,这是新人必须警醒的。”
“所以,”他目光恳切,“你们不懂的一定要记住多向他人虚心请教,这不是示弱,而是成长的捷径。”这朴素的忠告,是他摸爬滚打换来的真知。他的坦诚让人感受到:强大源于直面不足的勇气与持续学习的谦卑。正是这一次次的试错总结出来的经验才将他从懵懂的新兵淬炼为如今指引新人的一盏明灯。
灯耀:技术为基,管理为舵
从小学徒到带领团队攻坚的负责人,於马平的核心能力一年年在风沙中磨砺成型。当我问及他锻炼出来的“最硬核”能力是什么时,他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总得来说是懂技术、会管理、懂沟通,加上应急能力和资源统筹,对咱这一行而言缺一不可,而且必须将这些能力紧密结合起来。”
他进一步解释道:“首先,懂技术是干这一行的底气,你要肚子里没货,现场指导、拍板决策就是空谈。然后,会管理是核心,不仅仅是简单的发号施令,是你要能调动团队的积极性,科学地分解任务,盯紧进度,更要像保护生命一样盯死安全质量。最后,懂沟通是关键,对上要精准领会上级的意图,汇报时要清晰明了,对下要把指令下的明确,横向要协调各方,化解矛盾,把人心聚拢。”
“还有啊,应急能力和资源统筹的能力尤其重要,” 他指向窗外因风沙略显模糊的工地,特别强调道:“这里极端天气说来就来,所以就很考验反应和判断,怎么把有限的人、机、料在最短时间调到最需要的地方,有时候会直接关系到成败。”
於马平这些能力,早已在他一次次实战中淬炼成真金:
在云阳建全抽蓄项目任职期间,於马平带领三公司设备租赁中心大坝填筑班组全程攻坚,从基础开挖的精准控制、试验参数的科学选定,到填筑施工道路的优化布置、作业区域的合理划分,他始终对核心施工技术环节进行全过程的严格把关与协调。在他的高效指挥下,班组提前了3个月且高质量完成了填筑至坝顶这项艰巨的任务,尤为可贵的是,於马平同志始终将人才培养视为己任,他通过实战与悉心指导为五局与设备租赁中心成功培养了一批精通面板堆石坝施工全链条的复合型人才,为后续工程储备了坚实的力量。
而他的应急与统筹能力在莫莫克项目中更显关键:在当时,关键施工材料的运输受不可抗力影响严重受阻,现场一度面临停工风险。面对困境,他积极与各方单位沟通协调,深入分析各参建方的资源状况,提出了“资源共享、物尽其用”的应对策略。在他的主导下,各方集中力量优先完成了厂房所有能备的仓位准备工作。当后期情况好转时,他便迅速组织力量全力冲刺,最终创造了单月浇筑混凝土超过3万方的项目记录,并因此获评“先进工作者”和“优秀现场管理人员”。
传灯:星火照山河
最后,笔者请於哥用一句话给我们这些新人赠言,他摆手,“一句不够,”神情郑重而严肃“第一,你们要自信。要坚信自己所选之路,相信自己能胜任、相信自己能战胜困难、能突破瓶颈。第二,你们要树立正确的三观,这是做人的根基,在戈壁,要耐寂寞、守底线,知可为与不可为,心正则路宽;第三,你们尊师重道,尊敬前辈,向他们虚心学习。最后呢,你们不论处于什么职业,都对自己和单位负责,这更是对你们一生的忠告。”
“我还记得第一次项目竣工时心理涌起的自豪感,紧随的是更强烈的使命感与担当感。人这辈子嘛总得留下属于自己的痕迹,时间和经历会给予你能力的成长,而能力,是为了能担起更大的担子,带着更多人,做成更多事。”他缓缓望向戈壁上正在崛起的营地轮廓,伴随着滞重的宁静。这“留下痕迹”的信念是他行动的源动力,也是他传递给后来者的精神火种。他融入这片沸腾的工地,就像一滴水汇入大海,却又清晰地散发着引领的光——那是一种源自精湛技艺、务实管理和厚重担当的力量,一种穿透戈壁风沙、为后来者照亮脚下路的“心灯”之光。
何其幸运,在初踏征途的迷茫时刻,能遇见於马平同志这样的前辈,以他心中的那盏灯,为我驱散迷雾,指明方向。这份指引,更让我相信——在若羌这片热土之上,处处皆是老师。我愿怀揣这份感悟与嘱托,积极向前辈们学习,汲取他们身上如星火般闪耀的智慧与力量。
这点点星火,源自无数如於马平般建设者心中那盏不灭的心灯,它们终将汇聚,照亮更远的山河。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