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蓄”绿
浙江永嘉抽水蓄能电站绿色发展纪实

来源:一公司 作者:张擎宇 摄影: 王婧 时间:2025-10-31 字体:[ ]

瓯江侧畔,括苍山麓,层峦叠翠,碧水蜿蜒。一座名为永嘉抽水蓄能电站的“电力粮仓”,正像一棵努力生长的树,在“浙”里向下扎根,向上蓄能。

10月30日,浙江永嘉抽水蓄能电站下水库大坝成功填筑到顶,欢呼声像一群挣脱束缚的飞鸟,撞向下水库大坝之巅,又在山谷的怀抱中激荡、回响。

这一刻,见证了水电五局项目团队数百个日夜的劳动结晶,也印证了工程伊始那份“绿色发展”的坚定承诺。

低碳“妙笔”,点染山水底色

浙南山水,秀甲东南。作为浙江省“十四五”规划重点实施项目,项目团队从规划伊始,便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深植于工程血脉,力求以最小化的生态扰动,实现最大化的环境效益。

据规划,电站投运后预计年调峰电量达12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2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48万吨,将主要服务于浙江电网,极大提升清洁能源消纳比例,增强电网调峰能力,优化能源结构。这是水电五局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又一重要成果,对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丰水期存水蓄能,用电高峰放水发电,既解了‘调峰难’的燃眉之急,又守住了浙南的绿水青山。”项目负责人陈小锐站在下水库现场远眺,言语间充满自豪,“为了守护这片山水,我们下足了硬功夫。”

守护绿水青山,首先在于为山河“疗伤”。面对下水库边坡、隧洞洞口、道路边坡等,那些曾被开挖施工留下的“灰色伤疤”,项目团队没有用冰冷的混凝土去掩埋,而是化身大地的“美容师”,上演了一场惊艳的“生态魔术”。他们采用先进的VCC植被混凝土与TBS绿化技术,为裸露的岩壁进行“生态植皮”。这并非简单的覆绿,而是将特制的基质,连同蕴含的养分、保水剂与希望的种子,如同被植入大地肌肤的“生命密码”,静待萌发。于是,格桑花在春风中苏醒,曾经的“伤疤”悄然蜕变为一片生机勃勃的“绿色织锦”,与周边山水浑然一体。

“以前渣料要运去弃渣场,现在直接‘变废为宝’,既省了运输费,又减轻了砂石骨料加工系统的压力,一举两得。”项目总工程师拿着掺配好的骨料样本介绍。

SBE竖井扩孔掘进机作业时产生的大量渣料,曾视如敝屣的工程渣料,如今在技术人员的巧思下,于实验室里完成了“华丽”转身。项目技术人员带着样本反复试验,通过颗粒级配分析与科学掺配,最终将这些渣料转化为下水库大坝填筑所需的垫层料源。多余的土方,则化作馈赠,为当地农民筑起新的耕种平台。这是一场无声的共赢,废物在循环中获得了新生,希望也在泥土中重新发芽。

而水的循环,则彰显了工程的“零排放智慧”。工地上密布的管道,如同工程的“毛细血管”,将每一滴污水汇入集成式污水处理站。经过絮凝、沉淀、过滤等多重工艺的“洗礼”,浊流复清,指标悉数达标。尤为可贵的是,这些净化后的清流未被轻易放归,而是悉数回用于降尘、绿化与施工本身,实现了水资源使用在工程施工内部的完美闭环。

科技“神笔”,智造当代标杆

时代浪潮奔涌,科技之力以前所未有的磅礴之势,重塑着工程的基因。在永嘉抽蓄电站,这些闪耀的“黑科技”已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融入工程的“硬核”支撑。

下水库大坝的填筑质量是关键。面对传统碾压质量控制的行业难题,永嘉抽蓄电站下水库大坝的填筑施工运用了水电五局智能建设领域的最新技术成果和实践经验,包括无人驾驶振动碾智能碾压技术、碾压数字化监控系统应用等。对此,项目总工程师形象地揭秘:“我们给设备碾压机装上了‘高精度GNSS定位眼睛’和‘智能大脑’。”这套系统能够实时监控并记录碾压轨迹、遍数、速度、碾压层厚度以及激振力等关键参数,数据实时反馈至控制中心,一旦发现欠碾或过碾,系统即刻发出预警,指导操作手进行精准补压。这种全过程、可追溯的数字化质量控制,如同为坝体填筑过程建立了详尽的“数字档案”,确保了每一层填筑料都压实均匀、质量过硬。

在下水库大坝填筑的轰鸣中,一抹静谧的“绿色身影”格外引人注目,那便是新能源矿卡。这些“静默的巨兽”穿梭于工地,以其动力足、续航长、零排放的卓越性能,完美替代传统燃油车辆。相比内燃机车,新能源矿卡故障率显著降低,保证了施工效率,运行成本更是降低了六成,实现了经济与环保效益双赢。

而面对超过500米的超深竖井这一条天堑,永嘉项目团队展现了非凡的魄力与智慧。他们摒弃了传统钻爆施工,启用了国内首台可变径竖井扩孔掘进机(SBE)“逐梦号”。这台重约270吨的“钢铁巨龙”,采用全新工法实现了竖井开挖、支护、出渣的全流程机械化作业。操作人员只需在地面远程操控,便能轻松驾驭百米深的井下作业,规避了高风险环境。其施工效率较传统工法提升3至5倍,总掘进里程达1334米,一举开创了国内抽蓄领域500级深竖井全机械化施工的先河,堪称公司深入地心的“史诗”。

智慧管理平台,更如一位全知全能的“云端哨兵”,为工地装上了“千里眼”与“顺风耳”。全景球机结合AI图像识别技术,能自动捕捉安全隐患,实时报警;地下洞室群的智能通风系统,根据传感器数据,按需调节风量,保障空气清新同时大幅节能。此外,项目采用飞马D2000无人机、大疆机场2代等设备定期航拍扫描,通过三维建模快速分析数据,让项目管理实现了从“人防”到“技防”的质的飞跃。

民生“暖笔”,绘就共富画卷

建一座电站,带动一方经济。永嘉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既是对绿色能源的硬核践行,亦是对民生福祉的柔情刻写。

社会责任,在风雨来袭时尤显真章。今年7月,台风“竹节草”裹挟暴雨,导致附近村庄道路边坡塌方,交通阻断。项目党员先锋队及青年突击队闻“汛”而动,如一支利箭,第一时间组织调派设备奔赴现场。经过三小时不间断的奋战,泥泞不堪的村道重现平整。这次高效救援,不仅化解了村民的燃眉之急,更将责任与信任的种子,深深植根于这片温情的土地。

电站的建设,也成为地方发展的就业“引擎”与人才“摇篮”。项目建设期间,直接或间接带动当地约三千人实现“家门口”就业的梦想,项目部更通过开展“党建凝心 技能聚力”联创联建技能比武、“雷霆行动 青年争先”隐患排查等专项活动,为当地工人搭建了钢筋焊接、安全监理等专业技能提升平台,有效激发了项目职工及作业人员钻研技术、成就自我的内生动力。与此同时,项目部与桥下派出所联合投运的“生态警务站”,创新了警企联防模式,不仅提升了治安治理效率,也为项目部与周边居民营造了安全稳定的环境,将“共管、共享、共建”理念落到了实处。

电站的效益,更在长远。永嘉抽蓄已被规划为未来的“水电科普研学基地”和“水利风景区”。届时,电站上、下水库将汇聚成两片璀璨的高山天池,与邻近的楠溪江风景区联动发展,有效带动红色旅游、生态研学、特色民宿等产业。这将勾勒出一幅乡村振兴的壮丽新图景,真正将这里的绿水青山,持续转化为惠及长远、福泽子孙的金山银山。

群山无言,坝体作证,瓯江奔流,绿能涌动。永嘉抽水蓄能电站,以其对绿色的虔诚守护、对科技的善用驾驭、对民生的深情关怀,生动诠释了何为“国之大者”。

未来,当机组轰鸣,电流奔涌,永嘉抽蓄所积蓄的,不仅是电力,更是希望。它必将随着瓯江的碧波,流淌向一个更加广阔、更加明亮的未来。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