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叔,我屋的热水器好像坏了,能通电,但是没有热水呢。”
“先断电,可能里面堵住了,我去检查看看。”
“赵叔,明晚吃拉条子好不好?”
“简单,喜欢宽的还是窄的?”
“赵哥,你看我这花是不是插的有点丑啊?”
“枝的长度没剪合适嘛,这两种花的位置也得换一下。”
相识十载,赵孟强始终给人以“行走的生活百科全书”的感觉。“有困难,找赵叔”已然成为项目里年轻人深信不疑的遇事法则。无论是生活琐事、突发状况,还是稀奇古怪的难题,只要找到他,总能得到靠谱的建议或直接的帮助。真正走近他后才明白,正是那些厚重的人生阅历赋予了他温暖而令人安心的力量,让他成为了大家心中不可或缺的依靠。
戈壁淬炼:铁血岁月铸就军人底色
1989年的阿拉善盟,风沙裹挟着砂砾拍打在19岁新兵赵孟强的脸上。阿拉善盟地处戈壁,气候干燥,风沙肆虐,白天烈日炎炎,夜晚却寒冷刺骨。每天天不亮,赵孟强就和战友们一起出操,进行长跑、俯卧撑、仰卧起坐等体能训练。面对如此艰苦的环境和高强度的训练,赵孟强没有退缩。在训练中,他不断总结经验,改进训练方法,提高训练效果。经过不懈的努力,他逐渐适应了军营生活,并凭借出色的表现成为了一名二级“四会”教练员。
军旅三年,黄沙把迷彩服磨出毛边,却把军人的坚韧刻进骨血。 “汽车兵要像骆驼一样耐旱!”赵孟强至今记得老班长的吼声。他曾在暴风雪中蜷缩在卡车底盘下抢修油管,冻僵的手指被扳手砸出血泡;也经历过沙尘暴中靠指北针摸回营地,喉咙里咳出的痰都带着血丝。1992年退伍时,他带着行军包里的《汽车维修手册》,转身就扎进水电站建设的洪流。
在水电五局汽车队,他把军人的作风带进驾驶室,面对复杂的路况和繁重的运输任务,从不抱怨,始终坚守岗位,确保物资按时送达。在驾驶过程中,他不断总结经验,熟悉各种路况,提高驾驶技能。同时,他还积极学习车辆的保养和维修知识,确保车辆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2007年接到赴埃塞俄比亚的通知时,他正给卡车换轮胎,满手油污地抹去额头的汗水:“当年当兵去保家卫国,现在开车去建设世界!”
他像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又似一株倔强生长的骆驼刺,在恶劣环境中开出独属于军人的坚韧之花。这是一首跨越半生的热血长歌,也是一位普通战士用忠诚谱写的非凡答卷。
非洲拓荒:异国土地上的“后勤元帅”
2011年雨季前夕的赞比亚芒古,四十度的热浪裹挟着沙尘在工地翻涌。赵孟强站在项目营地的荒地上,蹲身抓起一把龟裂的红土,指缝间簌簌落下的沙砾映着非洲特有的铁锈色,汗水浸透的工装紧贴着圆鼓鼓的肚皮,这个倔强的河北汉子一锤定音:“咱们要在这建个‘南泥湾’!”
接过后勤管理的重担,他立下了一个朴实却充满温度的目标:让咱中国人在非洲的日子过得像在家里一样舒心,吃得好、吃的健康!
他开始研究蔬菜种植,带着当地雇员开辟田地、运土施肥、规划作物、布置灌溉。他耐心地教雇员们辨识种子、记住每种蔬菜的生长周期、以及播种、浇灌和施肥的时间。
在他的精心栽培下,冬瓜、丝瓜和西葫芦爬满了架子,青椒、杭椒、与大甜椒挂满了枝头,茴香、芥蓝、鱼腥草也在这异国土地上扎下了根。老赵用汗水浇灌出了一片“自建田园”,各种蔬菜水果蓬勃生长,不仅填满了餐桌,更慰藉了大家思乡的心。
“这是什么啊?”新来的后勤小兵麦克斯指着鱼腥草问老赵,“Heartleaf Houttuynia Herb(鱼腥草拉丁),我用谷歌查了,是中国人的蔬菜,也是药材!”老兵巴利一脸神气:“跟着Mr.Good你会学到很多东西的!”
西起芒古的赤土高原,北越铜带省刺桐翻涌的花海,东抵卡富埃河粼粼波光处,赵孟强的工靴丈量着集团版图扩张的每个坐标。每当测绘仪在荒原钉下新桩,他总要抢在活动板房搭建前,在赭红色砂壤上圈出方方正正的菜畦。每个项目都有一批他带出来的后勤兵,他教会大家种植技能,为这片贫瘠的土壤浇灌出新的活力。
2017年,赞比亚片区启动基地仓储建设,赵孟强“挂帅”带领近百名当地雇员建设“粮草大营”农场项目。他创新利用废旧物资建造养殖设施,开垦6公顷土地,成功种植百余种蔬果、养殖家禽鱼虾,还有自制腊肉香肠等特色食品。当第一茬上海青破土时,他蹲在地头数嫩芽,笑得像个孩子:“看这菜苗多争气,跟咱中国工人一个脾气!”
农场物资供应采用双轨模式,直供各项目保障员工膳食,同时在当地农贸市场销售。如此壮观的“粮草大营”吸引了赞比亚政府、农业协会和欧美跨国企业的广泛关注。在观摩现场,高级酋长恩库拉对赵孟强竖起大拇指:“中国的农场将生态循环与智慧管理相结合,解决了非洲旱季种植难题,还保留了传统农耕的多样性优势,感谢你们为赞比亚人民带来美味营养的蔬菜和水果。”
来自英国某农产品公司的市场总监帕特洛先生轻轻托起翡翠般的奶油生菜赞叹道:“英国虽然拥有高度机械化的大田,但是蔬菜多样性不如中国,很多蔬菜我是第一次认识,希望能够多交流学习,让这些东方美味走上欧洲餐桌。”
黔南山间:永不褪色的螺丝钉
2024年,54岁的赵孟强像台精准运转的机器驻进黔南抽蓄项目。虽然已在后勤岗位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面对新的工作环境和任务,他依然保持着积极的态度。刚到项目,他就迅速投入到工作中,熟悉公车的车况、生活物资的储备情况以及食堂的运营模式。他主动与同事交流,了解大家的需求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很快就理清了工作思路,制定出了合理的工作计划,以饱满的热情开启了在黔南抽蓄项目的新征程。
“后勤不是伺候人,是保战斗力。”他将这份信仰融入到了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中。他深知员工的生活质量直接影响到工作效率,因此格外关注员工的生活需求。在公车管理方面,他定期安排车辆保养和检查,确保员工出行安全。在生活物资供应上,他严格把控质量,亲自挑选供应商,保证物资新鲜、安全。食堂管理更是他关注的重点,他经常与厨师沟通,根据员工的口味调整菜品,还会在特殊节日准备特色美食。有员工生病时,他会安排食堂为其熬制营养粥,让员工感受到家的温暖。
眺望着工地的晚霞,他脑海里却思索着新菜园的规划——他正打算着把非洲经验运用到云贵高原。当有人问起何时退休,这个胖乎乎的老兵总会拍拍肚皮跟大家开玩笑:“正是奋斗的年纪呢!”
从阿拉善盟的青春淬炼,到海外项目的后勤坚守,再到黔南抽蓄项目的新征程,赵孟强始终秉持着军人的坚韧、担当和奉献精神,展现出后勤工作者的高度责任感。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工作的热爱和对团队的关怀,他的热血长歌将在新的征程中不断延续。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