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阳路站主体侧墙混凝土浇筑完后的第4个小时,混凝土班组的班组长曹文武已经拿着测温仪站在了初凝的侧墙旁。屏幕上的数字让他眉头紧锁:C45 P8混凝土芯部温度52.9℃,表层才31.8℃,25℃的温差像道无形的裂缝,在他心里越拉越大。这已经不是本月第一次遇到类似情况,粗糙的墙面上那些因温差而产生的裂纹,成了他和班组工友们的一块心病。
那是今年3月初的青岛,春寒料峭,冷风钻进围挡,曹文武裹紧了工装。这个49岁的四川汉子额头的皱纹里,藏着21年建筑生涯的风霜。从白鹤滩水电站的大坝到成都地铁的隧道,他跟混凝土打了半辈子交道,却在文阳路站的侧墙施工里,栽了个“老跟头”。
裂缝难题摆在眼前
“曹工,第三段侧墙拆模了,效果不太好,你快来看看吧。”听着电话那头里传来年轻工友小李焦急的声音,曹文武心里“咯噔”一下。他快步走过去,蹲下身仔细查看,最长的一道裂缝已经有30公分,用手触摸能感觉到潮气渗出。“记下来。”他从口袋里掏出那个磨得发亮的笔记本,认真记录:“3月12日,C45 P8,拆模后72小时,裂缝3处。”这本子上,密密麻麻全是类似的记录,有的页边还沾着混凝土渣,那是他21年扎根工地养成的习惯——把问题清清楚楚记下来。
晚间的班组会上,大家围着白炽灯愁眉不展。老周是跟了曹文武八年的老振捣工,也经历了多个项目,他率先开口道:“高标号混凝土就这样,水化热太大,内外温差一拉开就容易裂。以前在新疆干房建,就算半夜施工也躲不过。”王义飞作为混凝土班组的“两进”管理人员,人年轻,想法多:“要不试试加抗裂纤维?”曹文武摇摇头,他想起之前在其他项目的经历,抗裂纤维加了不少,成本上去了,裂缝问题也没彻底解决。
经过一夜的辗转思考,曹文武心里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第二天的“班前十分钟”晨会上,曹文武把笔记本拍在桌上:“青岛地铁要求‘不渗不漏、内实外美’,咱们这关过不了,对不起管理人员把我们当家人照顾,也对不起身上的工装。所以这个问题我们不光要想办法解决,而且要解决得漂亮。”王义飞指着墙上的班组建设展板说:“老曹,你们是线路示范班组,有想法尽管提,项目部全力支持。”曹文武盯着看板上“示范班组”几个字,犹豫了一下还是说了出来:“王主任,我想承担青岛地铁集团的降标号混凝土试验任务。”
这话一出,班组里立刻议论起来。“降标号?强度能达标吗?”“规范里都用C45,改了出问题咋办?”曹文武没急着反驳,而是翻开手机里存的培训资料——那是之前参加技术培训时,专家提到的低标号混凝土应用案例。“规范是底线,降标号并不一定就不达标。”他解释道,“关键是找到合适的配合比。”
一次次试验中的坚持
3月26日,第一次C35 P8混凝土试验墙浇筑,曹文武从头盯到尾。第一车混凝土罐车进场,他立刻上前铲了一捧在手里搓揉,感觉砂率比C45的高,手感更“糙”一些。“先测基础数据。”他大声指挥着,看着坍落度数值定格在了185毫米,老曹心里默默盘算着这压线合格的混凝土,如何才能振捣出内实外美的效果。
他在墙上画了五道线,每人负责一段,自己则攥着振捣棒站在了最中间那段。振捣时还是出了岔子,C35 P8混凝土黏聚性强,振捣棒拔出来就是一个浅浅的棒洞,周小洪周小波兄弟二人急得满头大汗,表面还是没泛浆。“提棒速度再延长5秒”“换高频振捣棒”“振捣时长增加到50秒”曹文武坚毅地发出调整指令。在新问题、新挑战下,老曹就是全班的主心骨,振捣手都是老曹一手带起来的徒弟子侄,他们一丝不苟地执行着老班长的每道指令,每个班组成员都提着一口气,下定决心跟着老班长再打一个漂亮仗。
那一夜,曹文武紧张而又期待地守在侧墙旁,测温仪每小时响一次,最高33.4℃——比C45低了近20℃。
可麻烦还是来了。72小时拆模时,小李慌张地跑过来:“曹工,墙皮上全是湿渍!”曹文武冲过去一看,心凉了半截——混凝土表面像刚下过雨,用指甲还能划出划痕。质量负责人曹子才皱着眉说:“老曹,这怕是不行,强度跟不上啊。”
那天的班组会气氛很沉重。曹文武把湿渍样本装在塑料袋里摆在桌上:“问题出在哪?咱们一条条捋。”老王觉得是养护不到位,试验员查资料后认为可能是缓凝成分掺量不合理,导致早期强度上得慢。曹文武在笔记本上写下“缓凝现象”,然后说:“建议从下板墙开始,带模养护再延长24小时,咱们每小时测一次温度,肯定能找到原因。”
第二次试验在4月21日进行,这次换了拌合站。拌合站也根据老曹及工友们反馈的意见,及时调整了试验参数,把水泥掺量从190千克调到200千克,外加剂减了0.2千克。然而拆模时又出现了新问题——墙体中部粘了层模板皮。曹文武心疼地摸着墙面,若有所思,想起了浇筑前模板的状态,为了实现混凝土条件达到最佳,反复与拌合站确认混凝土工作性,错过了模板的最佳浇筑时间,模板上墙后等待时间太长,脱模及效用下降,导致了粘模,下次一定要把施工工序紧凑一些,模板安装后18小时必须要浇筑。
那段时间,班组晨会几乎成了技术研讨会。两进人员和监理也会参加,大家围着试验数据讨论,偶尔还会争得面红耳赤。曹文武的笔记本上记满了各种调整:“3月28日,振捣时间延长5秒,气泡减少”“4月23日,养护水温控制在20℃,湿渍消失……”终于一步步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裂缝消失的那天
5月13日,青岛地铁集团组织的观摩会在文阳路站举行,50多位来自各线路分公司、混凝土拌合站和土建施工总部的代表来到现场。阳光下,C35 P8混凝土侧墙表面平整光滑,看不到一丝裂缝。项目负责人介绍:“经过三次试验墙验证,优化后的C35 P8混凝土28天抗压强度超过设计值112%,抗渗性能完全达标,拆模后28天观测无裂缝、无渗漏,浇筑后芯部温度比C45 P8降低了20.1℃。”
人群中响起掌声时,曹文武悄悄退到了后面。他看到小李正在给代表们演示振捣方法,老周在跟年轻技术员讲试验时的注意事项,小张拿着检测报告认真解答问题,心里满是欣慰。
不久后,青岛地铁集团下发了表彰通报,其中提到“15号线土建一标06工区水利水电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圆满完成现浇混凝土强度等级和性能优化试点研究工作,给予全公司范围内通报表扬,第三季度质量考核加2分”。拿到通报那天,曹文武把它贴在了班组活动室的墙上,旁边是“线路示范班组”的标牌。
如今,文阳路站主体结构施工进展顺利,预计8月底即将完成主体结构封顶。曹文武依然保持着每天早早去现场查看的习惯,只是笔记本上记录的不再是裂缝问题,而是“今日浇筑C35 P8,温度18.5℃,坍落度损失20mm”这样一组组漂亮的数据。
从白鹤滩水电站到成都地铁再到青岛地铁,曹文武和他的班组用21年的坚守证明,最好的混凝土,不仅要配比精准,更要掺进责任、默契和那股不服输的劲儿。而青岛地铁15号线项目的班组建设,就像那恰到好处的外加剂,让每个班组、每个工人都能在岗位上发光发热,让每一份坚守都能生根发芽,开出“内实外美”的花。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