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清晨的成都还笼罩在薄雾之中。在秦皇寺站地下28米深处的施工现场,一台身披“战甲”的钢铁巨龙正在静静等待着重生的时刻。
11月18日上午6时整,随着总指挥一声令下,“江源三十二号”盾构机的刀盘缓缓转动,低沉的轰鸣声瞬间响彻整个隧道。这一刻,标志着红莲站至秦皇寺站区间右线隧道掘进正式拉开序幕,也见证了一位盾构工匠17年坚守的硕果。
站在监控室的杨平,目光专注地注视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他是水电五局盾构管理中心主任,与眼前这台直径8.24米、全长105米、重达1000吨的“钢铁巨龙”早已结下不解之缘。从设计改造到组装调试,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他的智慧和汗水。“这台设备就像我的老朋友”杨平说,“我们共同经历了无数个攻坚克难的日夜。”
匠心锻造·毫厘见真章
2007年的一个夏日,杨平第一次站在庞大的盾构机面前。这个从四川资阳走出来的年轻人,刚刚结束在青海的工作,怀着对机电专业的热爱,毅然投身到地铁建设行业。
“那时候,我就像个刚入学的小学生。”杨平回忆道,“每天跟着老师傅们学习,从最基础的螺丝紧固开始,一点一点地摸索。”在成都地铁7号线的建设中,他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种故障现象和解决方案。
有一次,一台盾构机的主驱动系统突发故障,整个工程被迫停滞。当时还是一名普通机电工的杨平,主动请缨参与抢修。他连续36个小时守在设备旁,仔细排查每一个可能的故障点,最终发现是一个微小的密封件损坏导致的问题。这次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盾构机是个精密的系统,任何一个细节都不能忽视。”
在接下来的八年里,杨平先后参与了多个地铁项目的建设。从电工、机修工到技术负责人,再到团队管理者,岗位在变,但他对技术的执着始终未变。这段经历为他日后成为盾构专家奠定了坚实基础。
创新求索·铁甲破坚冰
2016年,成都轨道交通18号线开工建设,杨平被任命为盾构机电部主任。这是他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点,也是他创新之路的起点。
在成都轨道交通18号线工作期间,杨平负责的2台8.65米大直径盾构机快速高效地完成了6次盾构机拆装、始发,5次盾构机转场,2台盾构机检修;更成功于28天内完成盾构机分体始发,是成都轨道交通18号线最快的分体始发速度,创造了一系列纪录。同时,杨平带着团队对电瓶车工装的设计图纸进行深化设计,并进行局部改造,成功申请了高效率更换电池专利,极大地鼓舞了团队对实践创新的热情。他还在盾构推进过程中带领团队自主设计了滤网法,能直接对齿轮箱中的齿轮油、液压油进行过滤。这个方法大幅度降低了成品油的损耗,并在公司成功使用,为公司节省了数十万元。
“创新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然产生的。”杨平始终坚信这个理念。在成都轨道交通19号线施工期间,杨平再次展现技术创新能力,带领团队在当时现有盾构机的基础上加入了中盾注泥系统,有效解决了同步注浆浆液流失的难题。他更是结合现场实际,大胆创新采用螺旋机斜插组装的新方法,创造了17天内完成盾构机吊装下井、25天内装机完毕的五局新纪录。
砺剑成锋·铁军铸新章
2022年,公司决定以成都轨道交通19号线团队为核心组建盾构管理中心。这对杨平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从技术岗位转到管理岗位,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杨平坦言。
上任之初,他就面临着如何盘活公司闲置设备的难题。经过深入调研,他提出了“专业分包+设备租赁”的双轮驱动模式,将公司自有的闲置设备投放市场,同时提供专业技术指导,在稳固城市轨道交通市场的同时,大力发展TBM在抽水蓄能项目领域的应用。这一创新举措,当年就为公司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2023年,“杨平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正式揭牌。工作室紧扣公司战略部署要求,成为培养技术人才、推动技术创新的重要平台。在他的带领下,工作室在2023年开展技术革新4项,创造经济效益一千余万元。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一个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杨平常说。为了培养年轻技术人才,他制定了详细的培训计划,亲自编写教材,定期组织技术交流会。如今,他培养的数十名盾构技术人才已遍布各个项目,成为保障工程建设的骨干力量。
2024年,工作室再创佳绩,成功授权专利46项,发表科技论文18篇,获得中施企工程建设科技奖三等奖等多项荣誉。这些成绩的背后,是杨平和他的团队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
智驭钢龙·匠心谱新篇
2025年,面对行业提质增效的需求,杨平以“党建+精益管理”为主线,通过目标分解、责任到部门、措施到项目一线,构建了全员参与、全过程管控的节约创效体系,瞄准“设备、物资、人员”三大重点,精准发力,多维攻坚。
他改变以往依赖协作单位的模式,着力培养自有技术骨干。通过“自有技术骨干+协作队伍”的新模式,不仅在拆装机、刀具维修方面节约数十万元的外委费用,更重要的是锻炼了队伍,掌握了核心技能。
“人才培养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杨平说。他亲自制定培训计划,将自己多年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技术员。在他的带领下,盾构管理中心形成了一支技术过硬、作风优良的专业团队。
在物资管理方面,杨平推行契约化管理,建立动态指标库,加强过程管控以及强化物资核销管理,从源头上杜绝“跑冒滴漏”。在建设过程中,杨平还充分考虑各项目间的衔接性,尽量缩减可周转利用物资设备的闲置期,充分盘活资产。他还针对不同地质情况,带领团队对掘进耗材的消耗情况进行科学分析,按照“一项目一总结”、不同地层区别分析的原则,制定一套适用于盾构、TBM施工项目的消耗指标,为之后项目的采购及使用制定标准。“我们要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杨平说。
如今,站在“江源三十二号”盾构机前,杨平依然保持着最初的热情和专注。这台经过精密改造的设备,装备了最先进的瓦电闭锁、风电闭锁系统,能够在低瓦斯环境中精准感知风险,确保施工安全。
在杨平身上,闪耀着新时代产业工人“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干一行钻一行”的精益求精、“偏毫厘不敢安”的一丝不苟、“千万锤成一器”的卓越追求。
十余年如一日,始终奋战在盾构施工第一线,杨平以匠心致初心,以实干担使命。从一名普通机电工成长为水电五局盾构领域的领军人,他走过的每一步,都印刻着五局人“自强不息、勇于超越”的精神基因。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