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腹地,伏牛山脉,群峰如黛,溪流潺潺。8月24日,由水电五局承建的鲁山抽水蓄能电站下水库大坝正式下闸蓄水。这一关键节点的完成,标志着这座国家重点储能工程向“能源脊梁”的蜕变迈出决定性一步,也为水电五局在绿色能源建设史上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山巅筑梦:在“V”型峡谷间“搭积木”
鲁山抽水蓄能电站坐落于河南省鲁山县境内,地处伏牛山余脉,这里山川叠翠,生态敏感,施工条件堪称“天然考验场”。下水库大坝所在的河谷呈典型“V”型,两岸岸坡下陡上缓,坡度多在30至50度之间,河段底部遍布10至30米高的陡崖,河道宽度仅10至30米。更棘手的是,通往坝区的施工便道狭窄崎岖,大型施工机械需“匍匐”爬行才能抵达作业面,物资运输一度成为项目推进的“卡脖子”难题。
“在这里建坝,相当于在悬崖边上‘搭积木’。”项目负责人刘东方说到,项目伊始,团队便面临“三重挑战”:一是地形复杂,常规施工工艺难以适配;二是生态保护红线严苛,工程建设必须与自然和谐共生;三是大坝为碾压混凝土重力坝,93米的最大坝高、309米的坝顶长度,对混凝土浇筑强度和质量控制提出极高要求。
为破解难题,项目团队组建了攻坚团队,创新采用“立体分层作业法”:在垂直方向,将坝体分为基础层、标准层、溢流面等多个作业段,同步推进开挖、浇筑、养护;在水平方向,利用15个坝段的分缝结构,实施“跳仓施工”,减少温度应力对坝体的影响。针对狭窄便道的运输瓶颈,项目团队从山体侧面开辟了3条机械道路,使施工人员通行和材料运输效率大大提高。
“最难忘的是2024年汛期,连续一周的暴雨导致便道冲毁,2000方碾压混凝土急需入仓。”项目总工程师熊威回忆道,当时团队冒着山体滑坡风险,组织300名工人肩扛手推,在泥泞中开辟出临时通道,最终按时完成浇筑任务,确保了坝体关键部位的施工质量。
匠心铸基:从“涓涓溪流”到“能源动脉”
鲁山抽水蓄能电站的“魔力”,在于其“削峰填谷”的独特功能——用电低谷时,水泵将下水库的水抽到上水库储存;用电高峰时,水流从高坝俯冲而下,推动水轮机发电,瞬间转化为强大的电能。这一过程中,下水库大坝既是“蓄能容器”,更是“能量枢纽”,其质量直接决定电站的运行效率与安全。
作为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坝体混凝土的密实度是核心指标。项目引入“智能碾压系统”,在振动碾上安装定位装置和压力传感器,实时采集碾压遍数、强度、速度等数据,通过5G网络传输至中控室,一旦出现参数偏差,系统立即发出预警。“传统人工巡检难免有疏漏,现在智能化监控实现了‘毫米级’管控。”熊威介绍。
在生态保护方面,项目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走出了一条“工程建设与生态修复”同步推进的路径。走进项目施工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环境,重在参与,贵在行动”“保护生态环境,倡导文明新风”等标语随处可见。为防止汛期降雨量过大造成水土流失、河道污染等,在永久弃碴场混凝土挡墙内设置了沉沙池,周边采用土工膜覆盖,以防泥沙渗漏;在临时性边坡采用无纺布覆盖或者播撒草籽,切实做好水土保持……“我们不仅要建一座电站,更要留下一片青山。”魏东说。如今站在坝顶远眺,93米高的坝体如一条绿色巨龙,与两岸青山相映成趣,昔日的施工痕迹已被新生的植被覆盖,勾勒出“坝在林中,林在坝边”的和谐画卷。
赋能中原:一座电站激活多重价值
鲁山抽水蓄能电站总装机容量130万千瓦,安装4台32.5万千瓦可逆式水泵水轮机,建成后将成为河南电网的“超级充电宝”。据测算,电站每天可消纳低谷电量260万千瓦时,高峰时段可发电208万千瓦时,每年可减少燃煤消耗约2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0万吨,对优化河南能源结构、推动“双碳”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鲁山电站投运后,将承担电网调峰、填谷、储能、调频等多重任务,提升电网对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的消纳能力,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坚实支撑。
电站的建设还为地方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施工期间,项目部累计雇佣当地劳动力1200余人,带动周边餐饮、住宿、运输等产业增收;为改善施工条件为属地所在的李子峪村修建的进场道路,将原本闭塞的山村与外界连通,村民出行时间缩短一半以上。“以前卖山货靠人背肩扛,现在货车能直接开到家门口。”项目周边的赵村村民笑着说。
坝已巍巍,水待淼淼。闸门起落,库区蓄水,鲁山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已进入冲刺阶段。水电五局的建设者们正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拼搏精神,在伏牛山脉续写绿色能源的新篇章,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能源战略贡献力量。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