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国水电建设的版图上,在“一带一路”的异国山河间,有一个身影,用十五年青春丈量着起重机的高度,用脚步丈量着中国建设的广度。2010年,19岁的宋富强带着机械专业毕业证书在水电五局设备租赁中心参加工作。初到碧口电站,19岁的宋富强第一次站在MQ900B门座式起重机前,被它的庞大身躯彻底震撼。仰视带来的渺小感让他心悸,金属结构的轻微晃动都会让他紧张。
“那时候每天跟着师傅爬塔身,手心都会沁出冷汗,风从裤管灌进来,低头看地面只会加剧我的恐惧。”在离地50米的操作平台上,他需要俯身拧紧螺栓。每次拧紧时,他都要屏住呼吸,直到听见师傅说“可以了”,才敢大口喘气。 6年间,他辗转锦屏电站、阿坝州、甘孜州、西藏加查等国内数十个电站项目,足迹遍布川西高原的峡谷雪山。
苏布雷电站的青春亮剑
2017年,26岁的宋富强踏上西非苏布雷水电站的建设征程。初到苏布雷项目现场,面对的是全英文的技术资料,与陌生的欧美施工标准。
“那时候工服上总是有盐渍,身上总是留下蚊虫叮咬的瘙痒。”
他一遍遍核对900B门机安装图纸,用生涩的法语与当地工人沟通,皮肤被晒得黝黑脱皮,嗓音因长时间嘶吼变得沙哑。2018年7月,在一次900B门机吊装作业中,突如其来的狂风掀起,吊臂在空中剧烈摇晃,随时可能脱轨倾覆。工人们惊慌失措,他却爬上40米高平台,手动操作制动系统,整整半小时,直至风停、设备稳如磐石。“说不害怕是假的,但这可是中国水电建设在非洲的重要窗口,一点也不能出岔子。”那一刻,他成了工友们心中的“定海神针”。
到了晚上,宿舍的蚊帐成了他的“自习室”,法语词典、技术手册、笔记本摊满床铺。为了记住复杂的专业词汇,他将法语术语写在卡片上,贴在床头、镜子上,甚至工地的设备旁,走路、吃饭时都反复背诵。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笔记中,不仅有技术要点,还夹杂着“今日目标,掌握门机液压系统术语”“法语进步,学会用当地俚语沟通”等自我激励的话语。
工地上,老工人偶尔会调侃他:“小宋,这大家伙怕不怕?怕就别干这行了。”这种言语刺激让他更加紧绷,生怕被看作“怂包”。“刚开始的时候,师傅总是让我从最安全的辅助工作做起,比如在地面检查螺栓,后来到爬低塔、操作辅助按钮。”随着了解深入,他开始理解起重机的“性格”——知道液压系统在启动时会先发出“嘶嘶”声,吊臂移动前会有轻微的震动。这些“征兆”让他不再盲目恐惧,而是预判设备状态,从容应对。
当地工人对“毫米级精度”难以理解,他就用粉笔在石块画出刻度,一遍遍演示安装要求。项目结束时,业主方监理紧紧握住宋富强的手,“中国小伙子,你们的技术和敬业精神让我震撼!”这段经历让他坚信,中国技术不仅能征服世界舞台,更能架起不同文化的桥梁。无数像他一样的青年建设者,正以青春亮剑的勇气,书写着新时代的“一带一路”故事。
波波里河谷的坚守
2021年疫情肆虐时,他毅然奔赴科特迪瓦波波里水电站项目。临行前,妻子将女儿的照片塞进他行李箱,泪水浸湿了照片边缘。在非洲工地,他自学“手势+图画”教学法,两个月后便能与当地工人流利沟通。
在波波里工地,宋富强是当之无愧的“多面手”。电工排查电路故障时,他凭借丰富的经验迅速定位问题;司机休假缺岗,他顶着烈日驾驶25吨卡车运输材料;食堂灶台损坏,他蹲在地上研究构造,用钢板和螺丝修复如初。他的工服口袋里永远装着三样宝贝,卷尺随时测量数据,笔记本密密麻麻记录着设备的运行参数,润喉糖则是长时间指挥作业后的“护嗓神器”。
波波里雨季漫长,设备安装面临极大挑战。宋富强带领团队安装HFTP160型行走式塔机时,每天清晨提前两小时到工地,踩着没过脚踝的积水检查地基排水沟,用自制的排水泵及时抽走积水。暴雨突袭时,他带头用防水布包裹精密部件,自己却淋成“落汤鸡”。
“宋师傅对设备的关心,比对自己的身体还上心!”工友们这样评价道。一次台风预警期间,他连续三天驻守现场,逐一对10多个锚点进行二次加固,保住了全部设备。
午休时,他教当地孩子用毛笔写汉字,“中”“非”“友”“谊”四字在非洲孩童笔下流淌,孩子们兴奋地喊他“汉字老师”;傍晚工余,他与工人围坐篝火旁,学跳当地传统舞蹈,用笨拙的舞步换来阵阵欢笑。他的手机相册里,有暴雨中抢修设备的泥泞背影,有异国工友生日时的烛光笑脸,有女儿视频通话时哭花的小脸……这些照片见证着跨越时空的坚守。当地工人佛朗西斯突发疟疾,他连夜开车穿越15公里山路送医,并垫付医药费、他发现厨师采购的食材因语言误解频频出错,宋富强便主动承担翻译任务,他的真诚打动了所有人,当地部落长老赠予他手工斗篷,称赞他是“架起中非友谊之桥的巨人”。
当项目竣工时,河谷中轰鸣的水电站机组与他工服上的斑驳油渍共同见证,中国建设者不仅是钢铁与混凝土的铸造者,更是文明对话的使者。正如他在日记中所写:“每一次跨越文化的握手,都是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添砖加瓦。”
尽管常年漂泊在外,但宋富强心中始终装着家国情怀。在波波里项目,他用工地上的钢管和木板搭建简易舞台,组织中外员工合唱《我和我的祖国》。
“那时候我无法回国,与家人视频时,女儿总是在屏幕里喊着:‘爸爸快回来,再不回来我就长大了’。”故事讲到这里,他显得异常平静,似乎故事的主角不是他自己,眼里闪过一丝坚定。“我们修的不是电站,是照亮万家灯火的希望。”
从2010年踏入水电五局,到奔赴“一带一路”异国工地,宋富强用十五年青春书写了一部“起重人生”的奋斗史诗。他攀登过无数钢铁巨臂,穿越过高原峡谷,征服过语言与文化的鸿沟,却始终保持着那份赤子之心——对技术的敬畏,对责任的坚守,对工友的关爱。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