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过四川省劳动模范奖状的那一刻,赵云飞眼前浮现出很多画面——潮湿阴暗的洞穴和沾满泥点的裤脚,深夜的头脑风暴和满桌密密麻麻的图纸,严格要求精益求精又事必躬亲的老领导,失败多次终于成功完成灌板试验后流泪的队长,反复研究终于取得突破后兴奋大喊的技术员,京沪高铁的钢轨在夏日冒着热气,探照灯将5980吨重的转体桥梁照得通亮……
三十年光阴流转,从水电大坝到高铁轨道,从江河治理到城市建设,这些画面凝结成勋章背后的注脚,诉说着一名工程人用岁月浇筑的匠心。
坝基上的青春:浇筑技术基因
1994年的夏天,刚从四川省水利电力学校毕业的赵云飞,背着帆布包踏进十三陵抽水蓄能电站工地。老师傅交给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40℃高温的混凝土仓面记录温度数据。汗水浸透的工装上,晕开一片片盐渍,他却把每一组数据工整地誊写在笔记本上:“仓号1,上午10:00整,中心温度68℃,表面温度32℃……”这些稚嫩的记录,成为他技术生涯的原始代码。
自此,赵云飞开启了他的水电生涯。2000年,在山西引黄项目,当隧洞衬砌遭遇渗水难题,他驻守在工地现场,攻克当时国内最大的薄壁沉井施工与拆除爆破难题,创新临近电厂爆破安全控制技术,显著提升工程质效;2002年,在紫坪铺水电站项目,针对溢洪道开挖边坡高,地质情况复杂等情况,他主持了《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溢洪道高边坡开挖施工技术研究》,让工程质量、进度、安全均拔得头筹;2003年,在金堂峡拓宽项目,他牵头开展《河道水面以下拓宽和混凝土护坡施工技术专项研究》,完成了业主监理一度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2006年,在云鹏水电站,他成功解决了高水头截流施工、破碎岩体强支护进洞、灰岩料场洞室爆破等技术难题。
那些年,赵云飞的足迹沿着江河蜿蜒,在混凝土与岩石间刻下青春的印记。当别人以为这位水电专家会守着大坝度过一生时,一纸调令将他送上京沪高铁的工地,从此,他的故事里多了钢轨的铮鸣。
钢轨上的转型:把问号变成惊叹号
2008年,对于水电五局和他都是命运的转折点。
这一年,公司首次叩开铁路建设的大门,就承接了当时国内技术标准最高的京沪高铁项目,正式从熟悉的水电“战场”迈向陌生的轨道征途。34岁的赵云飞也告别深耕多年的水电建设一线,毅然踏上高铁建设的新征程。
回想初次翻开《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技术规范》时,这位水电专家遭遇了职业生涯最强烈的“文化冲击”。只能从头开始学习高铁施工技术,他像个小学生一样追着铁路专家请教“预应力张拉的监控要点”“轨道板精调的允许误差”……那本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水电术语与铁路规范的“翻译对照”。
面对完全陌生的技术规范和极尽严苛的施工标准,他白天扎在工地测绘数据,深夜挑灯研读条款,短短三个月,就完成了从“水电尖兵”到“高铁能手”的华丽转身,此后三年多,他带领团队攻坚克难,主持参与《京沪高速铁路路基施工关键技术研究》《可移动仰拱栈桥设计制造与施工技术研究》等课题。最终,参建的京沪高速铁路工程荣获201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团队还收获2010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状、铁道部火车头奖等荣誉。这次“跨界”,拓宽了水电五局业务版图,更让赵云飞完成了从水电专家到跨界新锐的转型。
多年后提起这段经历,赵云飞仍感慨:“那个转型很痛苦,那种痛苦真的很难忘。” 但正是这份迎难而上的勇气,让他在业务转型的道路上,将一个个技术“问号”,变成了闪耀的行业“惊叹号”。
开拓者的征程:从零起步到行业标杆
公司转型号角已然吹响,2011年,赵云飞再次踏上“跨界”征程,带领新成立的二分局团队用一个个“五局首个”写下了转型突破的新篇章。
郑州北三环是公司首个城市核心区的市政项目,团队“首战告捷”,以“中国钢结构金奖”和“全国市政金杯示范工程”,擦亮五局非水电建设领域的招牌。随后,相继中标青龙湖、兴隆湖等城市公园项目,成功将水电人的生态理念注入城市建设。在首个房建项目“美立方”中,团队创新性运用BIM技术实现了“零返工”。在桥梁建设领域,赵云飞带领团队攻克公司首座跨铁路转体桥、首座节段拼装桥、首座大跨度悬索桥的难关。紧接着的成都地铁4号线作为公司承建的首条地铁,他们从零起步,摸索出完整的地铁施工方案,不仅斩获多项荣誉,更叩开了地铁市场的大门。还有,第一条穿越秦岭的高速铁路——西成客运专线、第一条四川进藏的铁路——川藏铁路成雅段;公司第一个PPP项目——剑门关站前广场项目……
每一个项目都是技术创新的试验场,每一次突破都在拓展团队的能力边界。
在赵云飞的带领下,二分局成功亮相、夯基蓄势、立足优势、不断突破,真正成为公司一支做专做精非水电板业务的一流管理团队,他也因突出贡献被授予公司一等功。
从“高铁尖兵”到“路桥先锋”,赵云飞用实干证明:“转型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必答题。”这段开拓征程,不仅完成了业务版图的战略重构,更开创了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全新格局。
数字浪潮的冲锋:以智能重塑未来
“31年,从一线施工到技术管理,我亲历了中国基建的智能跃迁。”赵云飞的话语里,镌刻着行业发展的时代印记。从肩挑手扛的传统作业到数据驱动的智能建造,从引进国外技术到领跑全球水电工程,他既是见证者,更是这场变革的推动者。
“工程建造的创新,说到底,还是要围绕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增强质量安全、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四个核心命题。”赵云飞站在智慧工地指挥中心,看着屏幕上实时跳动的施工数据,语气坚定。在他看来,顺应国家绿色发展战略,推动智能化、绿色化、低碳化、高端化“四化”融合,不仅是行业升级的必由之路,更是公司未来开展高原、高海拔巨型工程和新能源建设领域抢占先机的关键。
在绿色建造赛道上,赵云飞带领团队打响“减碳攻坚战”,进一步聚焦新能源爆破、工程机械“油改电”、废弃风电光伏设备资源化利用、建筑垃圾再生实现技术突破,让“绿色工地”从概念变为现实。他说:“每一项技术的落地,都是对可持续发展的承诺。”
谈及智能建造,赵云飞目光炯炯:“我们要把土石坝施工优势推向新高度!”要在数字大坝和智能碾压的基础上,实现料场智能开采、坝料无人运输、坝面推平碾压无人作业、填筑质量智能检测、基于数字孪生的智慧生产调度等全方面全过程智能建造。
“用智能装备替代人工,不仅是效率的革命,更是对生命的守护。”他的目光中满是对未来工程建设的憧憬。当数字技术与建造深度交融,行业的边界正被重新定义。在这场浪潮中,他说只有不停思考、不断向前、不懈创新,才能筑就更加安全、高效、绿色的未来工程。
在三十余年的工程施工实践中,他始终以开拓者的姿态勇攀技术高峰,先后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14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20项(其中发明专利8项),主编省部级工法27部,主持编制电力行业标准3部,并出版了《大直径盾构长距离穿越瓦斯地层施工关键技术》等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学术专著。这些创新成果不仅推动了行业技术进步,更为重大工程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从岷江浪花拍打坝基,到高铁飞虹跨越山河,再到数字浪潮中的智能突围,赵云飞用三十年岁月光阴书写着工程人的坚守和初心。如今,这位在工程领域永不止步的追光者,仍在创新之路上笃定前行,他说:“只要坚韧不拔,什么难关都能过去。”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