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故事】高国强:匠心筑海外,担当谱新篇

来源:国际公司 作者:何香林 摄影: 何香林 时间:2025-03-21 字体:[ ]

从本部管理到海外一线,从熟悉领域到全新挑战,他用半年时间完成了角色蜕变,用专业与担当为塞尔维亚项目筑牢物资保障基石。他,是塞尔维亚卡拉乔尔杰瓦隧洞项目设备物资部负责人高国强,一位用脚步丈量责任、用行动诠释匠心的海外建设者。

转型:从本部到海外,破茧成蝶

2024年6月,高国强接到调令,从国际公司本部设备物资部转战塞尔维亚卡拉隧洞项目设备物资部。面对从纯管理岗重回现场管理的转变,他坦言:"就像重新学走路,每一步都要踩实。"彼时,贝绕项目正值收尾,卡拉隧洞项目刚启动。高国强带着"双线作战"的任务抵达塞尔维亚,第一件事便是排查贝绕项目的设备物资。烈日下,他带着团队逐一清点设备、上千吨材料,编制出详尽的资产清单,为后续调拨打下基础。短短两周,他完成贝绕项目6台套机加工设备跨境调拨,盘活固定资产,节省采购成本超三十多万元;推动机修厂临建材料通过集采平台公开采购,仅用45天便建成功能齐全的仓储维修中心。塞尔维亚同事惊叹:"中国速度背后,是‘高标准’的坚持!"

攻坚:啃硬骨头的物资管家

"海外项目没有‘差不多’,只有‘必须行’。"这是高国强常挂在嘴边的话。面对盾构法施工这一全新领域,他白天蹲守现场记录设备参数,晚上研读技术手册恶补专业知识,笔记本上密密麻麻标注着盾构机刀盘耗材的型号与采购周期。"不能让知识短板拖累项目进度!"他主动申请参加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培训,并考取证书,硬生生将自己从"门外汉"锻造成"行家里手"。废旧物资处置是另一块"硬骨头"。贝绕项目遗留的钢模台车和移动模架,因当地环保法规严苛,处置难度极大。高国强带领团队走访10余家当地回收公司,反复比价谈判,最终以高于评估价5%的价格完成400多吨处置,为项目盘活资金近百万元。"每一吨旧钢材,都要榨出价值。"他笑称。

创新:织就物资管理一张网

"管理不是守旧,而是用新思维解老难题。"高国强深谙此道。他推动电建集采平台海外版落地,新增27家境外供应商,半年内发起16项集采平台采购,合同签订率提升至90%,集采覆盖率跃居片区第一。为打破跨项目调拨壁垒,他主导制定《塞尔维亚片区设备调拨管理办法》,建立"采购-调拨-核销"全流程机制,让闲置设备在片区"流动"起来。他更将人才培养视为责任。在部门推行"轮岗制",鼓励员工跨界学习设备管理、采购谈判等技能,还亲自编写《海外物资管理案例集》,用贝绕项目核销教训警示团队。"只有每个人都成为多面手,才能扛住海外项目的千钧重担。"在他的带动下,团队3名年轻员工快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业务骨干。

初心:在丝路画卷上写担当

回望2024年,高国强最欣慰的不是数据,而是团队递上的"成绩单":塞尔维亚项目设备故障率同比下降30%,物资核销误差率趋近于零,片区审计零重大缺陷……这些数字背后,是他凌晨核对采购合同的背影,是与监理据理力争的坚持,更是"一带一路"建设者追求极致的缩影。

展望2025年,他计划引入物资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从"人盯人"到"云调度"的跨越;针对盾构机耗材建立动态储备模型,确保"大动脉"施工不受阻。"海外工程如逆水行舟,唯有匠心与创新并行,才能让中国标准真正扎根。"高国强说。从长江畔到多瑙河,他用专业筑牢基石,以担当架起桥梁。正如他工位旁那幅手写标语——"物资无小事,匠心通四海",高国强正以奋斗为笔,在"一带一路"的壮阔画卷上,书写新时代建设者的炽热篇章。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