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初露,微光洒在重庆云阳县高阳镇的连绵山峦上。
车维斌如往常一般,整理着装,佩戴好党徽,熟练地拿起安全帽,便朝着工地走去。
这顶安全帽,承载着他 17 年扎根边远地区、扎根基层一线的奋斗记忆,从甘孜州到阿坝州、从西藏到重庆,它见证了无数艰难工程的推进,如今在云阳抽蓄电站,依旧是他不可或缺的伙伴。
胸前的党徽在晨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一路走来,车维斌始终以党员的担当为指引,秉持着对工程事业的赤诚初心,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奋力前行。用汗水与智慧,诠释着“以匠心致初心”的深刻内涵。
坐标:长河坝水电站
“一点不夸张地讲,我们项目工地试验室遇到的绝大多数技术难题,在他面前都能迎刃而解 。”刘睿,这位与车维斌共事多年的同事由衷评价道。
在长河坝水电站大坝工程工作期间,作为现场试验室负责人,他坚持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参与研究了《300m级高堆石坝关键施工技术研究》重大专项施工研究项目。过程中,为解决砾石土料含水率检测问题,他率领团队研制出了一种能够快速检测含水率的方法,并研制和在现场应用了“移动试验室”,将试验结果出具时间由原来的8-12小时缩短到30分钟,并且试验数据误差均在规范规定的误差范围之内,为填筑施工节省了大量时间,同时节约施工成本。由他参与研究的《大粒径心墙砾石土填筑质量检测设备及快速测定技术》,有力减少水库坝体的不均匀沉降变形带来的不利影响,为工程安全运行提供技术保障,也为大坝工程提前一年完工打下坚实基础,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
坐标:两河口水电站
夜幕下的两河口水电站仿佛被一层神秘的面纱所笼罩,展现出与白昼截然不同的魅力。
试验间内,灯火通明。透过窗户,可以看到车维斌和其他试验人员忙碌的身影,他们专注地操作着,一遍又一遍的进行试验。
在国内最大,亚洲第二大规模的两河口水电站工作期间,车维斌作为联合体试验室总工程师,在项目前期反滤料生产质量波动较大及产量不足的情况下,通过近两个月不断的调试、试验,最终将反滤料质量控制到了设计技术规定的范围内,加快了生产速度,系统产量可满足大坝填筑高峰期施工需求,彻底解决了反滤料的质量及产量问题。
在项目建设中期,面对项目的坝料碾压施工难题,他积极与建设方特邀专家及设计方沟通,经过对前期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结合现场大量的试验,最终得出了静碾与不静碾对压实控制指标几乎没有影响的重要结论。在后续施工中,取消了砾石土料、堆石料、过渡料及岸边过渡料静碾2遍的施工参数,直接采用振碾碾压,加快了施工进度,节约了成本,也为类似工程提供了经验。
坐标:重庆云阳抽蓄电站
“岩锚梁混凝土浇筑是施工控制的重点和难点,各单位要各司其职,做好相关工作,特别是岩锚梁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例会上,项目负责人说到。
车维斌攥紧手中的笔,深知任重而道远。
回到试验室,他没有一丝懈怠,立即对配合比相关工作进行了部署安排。
他和他的团队对原材料性能展开了全面且细致的检测。以此为基础,深入进行各材料的组合试验研究,凭借专业的技术与丰富的经验,对混凝土保坍、消泡等关键参数进行精准优化与精细调整,为混凝土的优异性能筑牢了根基。
浇筑这天,他严格遵循高标准、严要求,全方位把控浇筑质量,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确保每一处浇筑都符合高品质规范。
最终,在科学设计、精细调整与严格把控下,岩锚梁混凝土表面平滑如 “镜面”,呈现出令人赞叹的效果。
这一刻,他和他的团队相视而笑。
“他没事的时候还喜欢思考,琢磨,如何去降本啊,如何去增效啊!”李春茂说到。
为了减少填筑料对外采购的需求,车维斌带领团队对施工现场及周边材料进行取材,开展了巨量的料源检测,最终,精准确定了符合标准的可用材料,显著节约了外购成本,还极大地提高了材料供应效率,有力保障了项目的顺利推进,有效降低了整体工程开支。
工作中,他勤思善考,主动专研行业先进技术,全力克服各种困难,作为省级劳模创新工作室——胡宗容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核心骨干,他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为公司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多年来,个人共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32项、外观专利9项,国家级QCⅠ类成果1项,在国家级刊物发表论文5篇;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QC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省部级工法12项、创新优胜奖2项、工法大赛一、二等奖4项,刊物发表论文8篇;获得中国电建科学技术奖特等奖1项;水电五局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1项,优秀论文二等奖2个,三等奖1个,企业工法3项,发表论文2篇。
匠心的火种,在岁月里传递、熊熊燃烧,闪耀着灿烂的光芒。
作为专业技术骨干,车维斌坚持身体力行,做好传帮带,在人才培养方面不遗余力。
“我们要敢于打破常规,勇于探索未知领域。同时,要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为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
工作之余,他结合实际工作经验,科研创新工作,积极开展培训,系统分享原材料、半成品、成品质量控制知识。每当团队成员遇到困难,他总是耐心地指导,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为专业导师,通过和年轻员工组成结对师徒,言传身教培养出了刘睿、吴彬等一批科研能力出众的优秀人员。
当夕阳的余晖再次洒在云阳抽蓄电站的工地上,车维斌结束了一天忙碌的工作。
他摘下安全帽,那承载着多年奋斗印记的安全帽,在夕阳下仿佛闪耀着岁月的光芒。
胸前的党徽依旧夺目,如同他始终炽热的初心。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