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潮涌波斯湾 六秩春秋筑梦超级港 —— 沙特国王港 P4 包陆域建筑全景移交见证中沙共建新里程

来源:国际公司 作者:邱文斌 摄影: 邱文斌、刘梦迪 时间:2025-11-04 字体:[ ]

2025 年 10 月 29 日,波斯湾的海风裹挟着中沙合作的暖意,掠过沙特东部省朱拜勒市拉斯海尔工业园区。当最后一条 YES 项验收节点顺利闭合,水电五局承建的沙特国王港项目 P4 包最后一座陆域建筑 ——B303 多功能建筑移交文件落笔的瞬间,现场掌声与波斯湾浪潮共鸣,六载栉风沐雨的奋斗征程,在此刻凝结成中沙共建 “一带一路” 的崭新印记。作为中东首个超亿吨级海洋工程基地的核心标段,P4 包 48 座陆域单体建筑率先实现整体移交,不仅为沙特 “2030 愿景” 注入硬核动能,更以 “中国建造” 的精度与速度,在波斯湾畔筑起跨越国界的合作丰碑。

超级工程:承载两国愿景的 “世纪蓝图”

沙特国王港项目,由萨勒曼国王亲自奠基并赋予国家战略使命,是沙特撬动全球海洋工程产业链、实现经济多元化的 “关键一子”,更是 “一带一路” 倡议与沙特 “2030 愿景” 深度对接的标杆项目。项目由沙特阿美石油公司与 IMI 国际港务合资公司联合投资,山东电建牵头 EPC 总承包,水电五局承建的 P4 包,涵盖大型钢结构厂房、海岸警卫队营地、综合办公楼等核心设施,是整个港口实现 “船舶建造 + MRO 服务” 双功能的核心支撑。

这座被业内称为 “海洋工程巨无霸” 的超级项目,每一组数据都彰显着世界级水准:11.25 平方公里的占地规模,相当于 1570 个标准足球场,刷新全球船厂占地面积纪录;2100 吨巨型龙门吊集群,可同步吊装 3 架波音 747 客机,跻身全球吊装能力前三;25000 吨级升船机系统,能将超大型钻井平台 “托举” 至 12 米高空检修,技术难度堪称 “海上电梯”;7 公里长的码头岸线,可同时停靠 4 艘 VLCC 超大型油轮与 2 座海上钻井平台,年吞吐量突破 1.2 亿吨。

如此量级的工程,自启动之初便牵动两国目光。水电五局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峥在项目启动现场强调:“要以‘国之大者’的担当,把 P4 包建成中沙合作的示范工程、中国建造的名片工程。” 副总经理付亚东率技术专班驻场百余天,国际公司从全球 12 个项目调集 30 余名核心骨干,从方案设计到资源调配,每一步都锚定 “打造标杆、超越期待” 的目标。

攻坚克难:在 “烤箱与风沙” 中挺近

沙特的施工现场,是对建设者意志与智慧的双重淬炼。夏季地表温度峰值突破 52 摄氏度,热浪炙烤下的钢结构表面温度可达 70 摄氏度,徒手触摸便会灼伤;春秋季的 “沙暴季” 更具挑战,每秒 15 米的强风裹挟着沙尘,能在半小时内覆盖整个工地,甚至掀翻临时设施。“这里的施工环境,是对‘中国建造’极限的考验。” 项目负责人左祥的话,道出了团队面临的严峻挑战。

为破解高温难题,项目创新推行 “三段式工时制”:清晨 4 点至上午 10 点、傍晚 4 点至夜间 10 点集中施工,正午时段全员休整。工地食堂每日供应 3 万升绿豆汤、2 万支补盐口服液,冷藏车定时在作业面配送冰水;28 辆空调大巴组成 “通勤专班”,确保工人往返营地全程处于凉爽环境;现场搭建 6 处 “应急降温站”,配备降温喷雾、急救药品,累计避免 12 起中暑风险事件。这些 “防暑组合拳”,让项目在连续 5 个高温季实现 “零停工、零事故”。

面对沙特阿美被誉为 “全球最严” 的验收标准 —— 从混凝土强度偏差不超过 ±2%,到管线安装精度控制在毫米级,团队以 “绣花功夫” 破解难题。技术层面,引入徕卡 TS60 全站仪、BIM 协同管理平台,对关键工序实行 “实时监测、动态校正”,仅 A203 钢结构厂房便累计采集数据 12 万组,偏差率控制在 0.3% 以内;供应链层面,建立 “全球采购 + 属地化储备” 双体系,提前 6 个月锁定长周期设备,通过 “海运 + 陆运” 多式联运,将设备到场周期缩短 40%;协同层面,打造 “业主 - 总包 - 分包” 三级沟通机制,设立 24 小时响应热线,业主提出的 187 项优化建议全部在 48 小时内落地,验收通过率从初期的 82% 提升至 99.6%。

移交冲刺阶段,“清单式作战” 成为破局关键。团队将 48 座建筑的尾项整改任务拆解为 1263 条明细,实行 “一栋一策、一人一责”,党员干部带头认领 “硬骨头” 任务。共产党员魏海录作为 B303 建筑 “楼长”,面对这座 3363 平方米、开工最晚的单体建筑,创新性提出 “空间分层施工法”:白天组织工人进行外立面装修,夜间同步推进室内管线铺设,材料短缺时驱车 300 公里赴利雅得催货,连续 45 天每天睡眠不足 5 小时。最终,B303 建筑不仅比计划提前 12 天完成移交,更以 98.7 分的验收成绩成为 “样板工程”,其施工方案被业主纳入《沙特海洋工程建设标准手册》。

科技赋能:BIM 技术点亮 “中国智造”

在 P4 包建设现场,BIM 技术(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不仅是 “绘图工具”,更是贯穿设计、施工、验收的 “智慧中枢”。项目涵盖 12 类建筑业态,涉及结构、机电、消防等 28 个专业,传统二维图纸易出现 “专业冲突”—— 曾有类似项目因管线与梁柱碰撞,返工损失超千万元。水电五局团队搭建的 “全专业 BIM 协同平台”,从源头规避了这类风险。

设计阶段,团队运用 Revit 软件构建三维模型,通过 Navisworks 进行 “碰撞检测”,累计发现并优化管线交叉、空间冲突等问题 328 处,节省返工成本约 1800 万元。A304-2 办公楼设计中,BIM 模型显示空调管线与消防管道存在 17 处碰撞,技术团队通过调整管线走向、优化支架设计,在施工前便完成整改,避免了后期拆改。施工阶段,BIM 技术的 “可视化交底” 让效率大幅提升:工人通过手机端查看三维模型,直观了解构件安装位置与工艺要求,技术交底时间从传统的 4 小时缩短至 40 分钟,施工误差率下降 60%。

为进一步释放 BIM 价值,团队自主研发 “BIM+4D 进度模拟” 插件,将施工进度与三维模型绑定,实时显示各楼栋、各工序的完成情况。当 A209 厂房钢结构安装滞后 3 天时,系统自动预警并模拟出 “增加吊装设备 + 优化作业面” 的解决方案,仅用 5 天便追回工期。质量验收环节,BIM 模型与现场实测数据实时比对,验收人员通过扫码即可查看构件参数、施工记录,38707 项验收任务平均耗时从 20 分钟压缩至 5 分钟。

安全管理领域,BIM 技术与 “智慧工地” 系统深度融合,构建起 “三维可视化风险地图”:通过模型标注高空作业区、易燃易爆区等危险源,结合 AI 视频监控自动识别违规行为,累计发出安全预警 236 次,整改率 100%。截至移交时,项目实现 3900 万安全工时零事故,获评沙特阿美 “年度安全示范项目”,其 BIM 应用案例入选中国对外工程承包商会 “一带一路” 技术创新名录。

六载耕耘:从蓝图到丰碑的跨越

回望六载征程,每一个关键节点都镌刻着中沙共建的足迹:

2020 年 1 月 30 日,陆域建筑 A301 首仓混凝土浇筑,在疫情初期的不确定性中,项目以 “封闭管理 + 闭环施工” 的模式,迈出建设第一步;

2021 年 9 月 20 日,A304-2 建筑顺利封顶,作为项目首栋封顶的办公楼,其施工质量获得沙特阿美首次书面表彰;

2022 年 12 月 19 日,5 个工业气站基建部分拿到首个机械完工证书,标志着项目从 “土建施工” 向 “功能交付” 转型;

2023 年 12 月 28 日,首个大型钢结构建筑 A203 移交,其 “BIM 全流程应用” 模式被总包方作为范本推广;

2024 年 11 月 7 日,A 系列 22 座建筑集中移交,沙特阿美项目总监穆罕默德在庆典上竖起大拇指:“中国团队创造了中东船厂建设的速度奇迹!”

2025 年 7 月 1 日,B303 建筑阶段性验收通过,项目移交率突破 80%,中沙双方共同举办 “共建成果展”;

2025 年 10 月 29 日,沙特阿美总裁阿敏・纳赛尔签发表扬信,称赞 “P4 包的交付,为沙特海洋工程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是中沙互利合作的典范”。

10 月 30 日的全面移交庆典上,沙特工业与矿产资源大臣班达尔・胡拉耶夫亲临现场,他站在 B303 建筑前,手持项目蓝图与实景照片对比:“六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戈壁;如今,现代化建筑群拔地而起。中国建造的实力,让沙特‘2030 愿景’的海洋梦想照进现实。”

当前,项目已进入收尾冲刺阶段,建设者们正全力攻克 “1130” 海域节点 —— 全球最大 25000 吨级升船机系统空载试验。当升船机平台以每分钟 0.8 米的速度平稳升降时,波斯湾的浪潮与中国建设者的心跳同频。从戈壁荒滩到超级港城,从技术标准到合作精神,沙特国王港项目不仅交付了 48 座建筑,更交付了中沙合作的信任与未来。在 “一带一路” 的壮阔画卷中,这座波斯湾畔的超级工程,正以 “中国智造” 的底色,书写着跨越国界的共建篇章。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