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时践艺 花开高原
——陈宝的测量人生

来源:三公司 作者:张巧玲 摄影: 张巧玲 时间:2025-09-16 字体:[ ]

“宝哥,您干这行多久了?”我看着陈宝,他正在校准全站仪,落叶的黄色与阳光刺透着我的眼睛。听到问话,他起身,擦拭掉了额角的汗。他抬头天空,片刻沉吟后,说:“今年是第19年。”语气轻缓柔和,像是秋天的寂静。

近二十年的时光,他从青涩新人成长为团队中坚,测天量地、攻坚克难,脚步从未停歇。

危时践艺,匠心绵长

2006年9月,初出茅庐的陈宝被分配到汶川古城水电站项目部,从事测量工作。在这里,他开启了与测量仪器相伴的职业生涯,也经历了人生中最为惊心动魄的时刻。

2008年5月12日,那是一个让所有人都刻骨铭心的日子。当时,陈宝正在调压井进行测量作业,井下除了他,还有一名管理人员、六名工人和一名挖机司机。地震发生的瞬间,剧烈的晃动让他们一度以为是边坡出了问题。直到第二次更强烈的震感袭来,所有人才意识到:是地震。

“快!往上爬!”陈宝大声喊道。平时从井底爬到井口需二十分钟,而此刻,生死就在分秒之间。他沉着指挥大家撤离:“你们先上!”在确认其他人开始攀爬后,他迅速将测量设备放置在挖机履带下方。

当时就想着震后再回来取,现在回想起来,再晚一点估计命都没了。”再提起那一幕,他也感到后怕。

当他们八人以不到十分钟的时间爬出井口时,井上的两名管理人员和几十号工人仍惊魂未定,正匆忙向平台撤离。看到他们平安归来,大家激动地喊:“活着,都活着!” 。

那时地震导致施工控制网遭受严重破坏,可是工期等不起,陈宝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带领测量队员扎进了重建工作中,他们对着密密麻麻的数据表格反复演算。这份坚守为项目部抢回了宝贵的时间。

更大的难题接踵而至。调压井开挖直径22米,深91.6米,震后实测发现其与厂房实际位置发生了50厘米的位移。业主监理要求请专业队伍复测,但陈宝坚持:“我们自己能行!”为了实现精准对接,他将调压井与引水隧洞纳入同一独立坐标系,并为厂房和压力管道下平段单独建系,将贯通误差控制在5毫米以内,堪称奇迹。

在压力管道斜井施工中,60度的倾角、2米×2米的导洞尺寸,早已超出测量仪器的施测范围。

“常规方法行不通,我们必须换个思路突破。”深夜的办公室里,他组织大家围坐在摊开的图纸旁激烈讨论,最终创新提出“线垂与全站仪配合”的方案,巧妙利用工具优势,弥补测量盲区,实现了斜井与压力管道下弯段的精准贯通。

花开高原,匠心不息

2021年10月,陈宝赴西藏扎拉项目主管测量工作,公司安排了两名刚毕业的年轻队员向他学习——小杨和小陈,这对他来说,既是信任,也是责任。

“测量是工程的眼睛,每一个数据都关系着工程的质量与安全,你们也别紧张,测量工作要的是细心和耐心,我带着你们,慢慢学。”陈宝亲切的对两位年轻人说。他从最基础的首级控制网复测和原始地形测量教起,“这个角度要对准,读数要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千万不能马虎……”陈宝手把手地指导他们操作仪器,细致的讲解测量原理方法,就像当年他的师傅带他一样。

除了专业技术,陈宝更注重培养徒弟们的工作态度。有一次,小杨因为粗心导致一组数据偏差,陈宝并没有责怪他,而是带着他重新测量整整三次。“记住这次教训,”陈宝语重心长的说,“我们的工作就像医生做手术,一点小疏忽就可能会造成不可避免的损失。”在工作之余,陈宝也无微不至的照顾两个年轻人。在他们想家时,会组织大家一起包饺子;当他们灰心时,会分享自己年轻时的经历来鼓励徒弟……渐渐地,项目部的年轻人都亲切地称他为“宝师傅”,而他也把这个称呼当作珍贵的荣誉。

在陈宝的耐心教导下,小杨和小陈快速成长。到2022年初,小杨已能熟练操作各种仪器,独立进行现场放样和测量资料编制;小陈也掌握了资料编制、工程量及导线计算等核心技能。

“这是他们自己努力的结果。测量工作就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希望他们将来也能把这份严谨传承下去。”

截至2024年7月,小杨、小陈先后调离扎拉项目,在其他工程项目也都能够独当一面,全面负责测量工作。让人感动是他们也学着陈宝的样子,开始带起了自己的徒弟,将那份对严谨工作的追求继续传递下去。

有时,小陈会望着窗外高原上绽放的蓝色矢车菊,想起与宝哥共事的点点滴滴。“他教会我们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态度,一种精神。”

这份亦师亦友的情谊,早已融入日常点滴。他用行动树立榜样,以真诚对待伙伴,让“传帮带”不仅是技能的传授,更是匠人精神的接力。

在这个注重传承的时代,陈宝用近二十年的坚持诠释了什么是“匠心”,什么是“传承”。而他带出来的徒弟,如今也正在各个项目上,继续传递着这份对工程质量的坚守和对测量事业的热爱。测量仪器会更新,技术会进步,但那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却在这样一代代的传承中,永远闪烁着光芒。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