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一镜一支笔,写尽建设芳华
写在中国记者节来临之际

来源:一公司 作者:巩慧垚 摄影: 巩慧垚 时间:2025-11-06 字体:[ ]

济南的清晨,天刚蒙亮,钢筋水泥浇筑的工地上还带着夜的微凉。我蹲在钢筋绑扎作业面旁,举着相机反复调整焦距,指尖在快门键上悬停,咔嚓声打破寂静时,忽然想起,这已经是我在水电五局济南大明湖排水分区工程三工区项目度过的第三个记者节。三年来,无论是开工大干时的火热,还是竣工验收时的喜悦,我的笔和相机始终追随着项目建设的脚步,记录着工地上的坚守与成长。

工地“烟火气”:藏在钢筋水泥里的温暖

初到济南项目的第二天,刚好就赶上项目组织的团建活动,项目上那一张张或沉稳、或年轻的面庞便逐一被我牢记,那时我便想:一定要把这里的建设故事写得更有“温度”。

说来惭愧,我虽然在一线通讯员这个岗位上干了挺长时间,但市政工程还是第一次接触,这种全程公开透明、直面普通居民监督的施工场景,我还从未经历过。在以前,我总觉得工地是“冰冷”的。轰鸣的机械、灰色的围挡、满身尘土的工人。这些哪怕放进镜头里,画面也总是少了点温度。直到见证了那一次汛期的紧急出动,我才真正读懂,工地的“烟火气”藏在每一个与百姓相关的细节里。

济南老城区的管网大多建于上世纪,管道老化、雨污混流问题突出,每到汛期,不少片区都会出现内涝,不仅影响居民出行,还存在安全隐患,这也成为当下济南市一个很大的“痛点”。还记得那一次是在2023年汛期,受台风残留云系影响,济南市出现罕见的大暴雨,路面上积了很深的水,多条路段的积水甚至已经能漫过人的大腿,严重威胁了人们的出行安全。那一天,项目部几乎是全军出击,动员了大量设备人员抢险抽排,施工人员亲自下水背着行人脱离危险地带。

“谢谢你们,真的谢谢你们,要不然这么深的水我真不知道该怎么过去!”我仍记得当时一个接小孩放学的大姐是如何不停地对我们施工人员表示感谢的,那一刻的暖心画面,在我看来要比荣誉墙上的一排排奖牌更加耀眼。

那之后,我渐渐发现,写工地的故事其实不需要华丽的辞藻,只要把看到的、听到的真实记录下来,就能让文字充满“烟火气”。

工程惠民心:管网通了,百姓的心里也亮了

“以前一到下雨天,我们这楼门口就积水,老人孩子出门都得蹚水。现在好了,新管网铺完,上次下大雨,门口一点水都没积!”家住白鹤小区的王阿姨,每次见到顶着红帽子的我时,都会拉着我念叨一些雨污分流带来的变化。这三年里,我听到过太多这样的感慨,也亲眼见证着工程如何一步步解决百姓的“心头愁”,让民生福祉顺着新铺的管网,流进千家万户。

济南有句话说得很响亮:“济南市,可以没有5A级的景区,但一定要有5A级的政府。”这话可不是随便说说,因为济南的12345市长热线是真的有市长在随时接听的。可你敢信吗,在这样的投诉电话里,居然还能“整活”。

“什么叫投诉我们,让我们增加工程量?”

去年在接到这样的新闻宣传任务时,我根本不敢相信自己耳朵听到的。

“附近小区居民看到了咱们雨污分流工程的效果,所以希望我们能增加工程量,把周边的管网都改造一下,但他们不知道找谁说,就用‘投诉’的方式反映了,然后现在,业主那边也实实在在给我们增加了工程量。”

听到这样的答案,那是既让我哭笑不得,也让我感触颇深——原来,“民声”还可以决定一个民生工程的走向。

这三年,我跟着工程的脚步,走过了济南的大大小小老旧小区,记录下一个个历史积水点被解决的瞬间,也写下了无数居民的笑脸。我渐渐明白,雨污分流工程看似是“地下的文章”,却关系着地上百姓的“幸福指数”——管网通了,积水少了,环境好了,百姓的心里也跟着亮堂了。而我的笔,就是要把这份“民生答卷”,一字一句地讲给更多人听,让大家看到,咱们电建人默默建设的工程,正在朝着“让百姓生活更美好”的方向快速迈进。

成长在路上:从“门外汉”到项目的“见证者”

翻出三年前的采访笔记,扉页上还写着我刚到项目时的困惑:“顶管施工是什么意思?”“什么叫‘碎管法’施工?”“雨污分流的核心技术难点在哪?”如今再看这些问题,不禁觉得好笑——这三年,我不仅学到了更多的专业知识,还能在采访时准确说出施工内容、施工工艺、安全施工规范,更能从百姓的角度,找到通讯稿的写作重点。这份成长,离不开工地的每一次实践,也离不开那些温暖的人和事。

还记得刚到项目时,我写的通讯稿总是差强人意,很少能刊登出来。稿子几乎通篇都在讲工程概况,却只字未提工程对百姓的影响。直到有一次,我在一个老旧小区的施工点拍照取材时,遇到一位老人抱怨施工噪音影响休息,我把老人的意见反馈给项目部后,项目部立刻调整了施工时间,还安排协调组的专人向老人道歉。这一次和当地居民的互动后我开始明白,作为通讯员,我不仅是工程的记录者,还是项目与当地百姓之间的“桥梁”,而我写的通讯稿,不该只是个工程汇报,而是要让读者知道,这个工程能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改变。

那之后,我开始学着“放下笔,多跑路”。每天跟着施工人员去现场,不仅听现场的技术员讲解施工技术,还主动和居民聊天,记录他们的需求和感受,我的目的也很简单,就是希望能够写出有温度的文字。

时光匆匆,一转眼三年过去,我写的稿件越来越多,电脑上相册的存储空间也越来越大。从工程航拍的壮观场面,到每日施工的安全巡查,从党员先锋的模范事迹,到现场人员的默默坚守。很庆幸,让我来到了这里,很荣幸,让我见证了这一切。

又是一年记者节来临,我背着相机穿梭在济南项目的大街小巷,这里都曾经是我们电建人奋斗过的地方,走在这里,我仿佛能感受到地下那流动的勃勃生机,那是无数个日夜里,建设者用汗水为它铸就的灵魂在与这座城市共鸣,让这美丽的泉城焕发新的生机。未来,我还会继续带着我的笔与镜,追随着城市建设的脚步,去记录更多温暖的故事,去书写更多属于建设者的芳华。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