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山水之城 脉动西部槽谷
——重庆轨道交通7号线一期1标项目建设纪实

来源:二公司 作者:陈进 摄影: 陈进 时间:2025-11-25 字体:[ ]

在层峦叠翠的山水之城重庆,轨道交通宛如城市跳动的脉搏,不仅承载着市民“日行千里”的出行梦想,更驱动着城市发展的滚滚车轮。近年来,重庆轨道交通建设高歌猛进,不断在复杂地形中延伸拓展,以高效、便捷的运输能力,为这座城市勾勒出更为畅通的“血脉”经络,成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引擎。

在充满活力的西部槽谷,由水电五局承建的重庆轨道交通7号线一期1标项目正全速推进。它如同一颗精准植入的“心脏起搏器”,为未来的交通大动脉注入源源动力,助力重庆构建更完善的城市交通体系,开启区域协同发展的新篇章。

精密布局:以“绣花功夫”串联散落的“珍珠”

重庆轨道交通7号线一期工程1标项目全长仅1.451公里,且均为地下段,但其建设内容却堪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项目涵盖石门坝站(明挖车站)、石门坝站至斑竹林站正线区间,以及物流园枢纽、科学会堂两座主变电所,形成“一站一区间、两所”的紧凑格局。

然而,简单的概括背后,是复杂的施工组织挑战。项目的推进并非一帆风顺,启动之初便历经了数月的短暂蛰伏以待线路规划优化,其后又面临区间燃气、给水及通信管线迁改等一系列协调难题。“项目涉及的外部因素多、作业面分散,特别是后期施工主变电所时,战线较长。”项目负责人一语道出开局之艰。车站、区间、分散在两处的变电所,以及长达约16公里的外线路工程,如同散落的珍珠,需要一根强有力的管理“红线”将它们精准、高效地串联起来。

自全面进场并破除前期障碍后,项目建设团队便确立了“统筹谋划、重点突破、协同推进”的精准管理思路。通过建立动态指挥中枢,让每个作业面的数据实时汇聚,形成信息共享、协同作战的工作机制。在施工高峰期,项目团队创新采用“分区负责、交叉作业”的模式,确保各个作业面虽分散却不失控,虽独立却又联动,最终凝聚成一个目标统一、步调一致的有机整体。

核心攻坚:在风险高地铸就安全标杆

石门坝站,无疑是本项目的“咽喉”所在。这座位于高新大道主干道上的车站,不仅施工安全风险高,且土石方出渣量巨大,其周边环境更是复杂敏感:紧邻高新区管委会、中药重庆园区等重要单位与企业园区,市政管线密如蛛网,施工干扰大,社会关注度高,标准要求严。

面对大量的土石方出渣量,项目团队将优化机械组织作为破题关键。他们采用全机械化流水作业,精准配置挖掘机、装载机和运输车辆组成“机械矩阵”,实现开挖、装车、运输的无缝衔接,创造了单日最高出土量超3136立方米的纪录,为后续工序赢得了宝贵时间。

在深达数层的基坑开挖与支护过程中,数量庞大的钢支撑、混凝土支撑及格构柱构成了密集的立体受力体系。现场严格遵循“分层开挖、及时支撑、严禁超挖”的黄金法则,并为每一根钢支撑都加装了双重防脱落保险装置。项目安全总监介绍:“我们为每根支撑都建立了‘身份证’制度,从进场验收到安装使用全程可追溯。”

一套完善的监测体系能够监测一次次支撑轴力、地表沉降及管线位移数据,从而支撑动态决策和信息化施工。同时强化基坑防排水设计,备足抢险物资,构筑多道安全屏障。

目前,车站及区间深基坑开挖已收尾,施工重点转向主体结构。建设者们争分夺秒绑扎钢筋、浇筑混凝土,为工程“强筋健骨”,更在紧锣密鼓筹备12月底的盾构始发——届时“地下巨龙”将开启掘进,标志项目进入全新地下穿越阶段。

延伸“动脉”:十六公里外线破题前行

如果说车站是项目的“心脏”,那么长达约16公里的外线路就是延伸向远方的“城市动脉”。外线施工面临作业面长、环境制约多、材料运输远、弃渣困难等严峻挑战,是一块不折不扣的“硬骨头”。

为破解这些难题,项目团队将前期调查工作做深做细,组织测量人员对全线进行了三轮徒步勘察,摸清了每一段线路的地质条件和周边环境。在此基础上,他们优化线路走向,并针对不同路段的特点,灵活运用顶管、明挖等组合工法。

“在穿越重要道路和建筑物时,我们优先采用顶管工法,最大限度减少对地面的影响。”项目总工介绍,“在开阔地段,采用明挖施工,提高效率的同时降低成本。”这种“量体裁衣”的施工策略,确保了外线工程在复杂环境下的顺利推进。

值得一提的是,项目团队精心制定的土石方平衡方案,通过内部调配和就地利用,从源头减少了后期弃渣的体量和处置难度。这一创新举措,在确保安全与质量的同时,有效控制了建设成本,为后期外线“血脉”的顺利贯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当技术细节被攻克,当安全风险被管控,这项工程的深层价值开始浮现。此刻,在地下二十米的深处,建设者们依旧在默默坚守。他们知道,每一寸掘进,都是对城市未来的承诺;每一道工序,都是对工程品质的坚守。这条即将苏醒的“地下巨龙”,不仅将载着市民的出行梦想穿行于山城之下,更将见证一座城市在匠心与奋斗中,不断向上生长、向前奔涌的力量。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