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地上,刘璇的身影总是格外引人注目。
他高大且板正的身形,与手中提着的30多斤全站仪以及肩上扛着的脚架,构成了一幅充满专业与实干气息的画面。专注的眼神,透过全站仪的镜头,精准地测量着每一个数据,仿佛在与建筑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以确保施工的准确性与安全性。
在同事们心中,刘璇不仅是测量领域的“定海神针”,更是团队里的“暖心大哥”。办公室里此起彼伏的呼唤声,成了他最独特的“工作铃声”:“璇哥,打印机卡纸了!”“璇哥,这张办公桌挪不动!”“璇哥,书架组装缺个帮手!”无论手头工作多忙,他总会立刻应下,标志性的笑容如春风拂面。他挽起袖子调试打印机、扛起桌角调整位置、俯身研究组装图纸,用一身过硬的技术和满溢的热心,解锁着生活里的各种难题,成为大家最信赖的“全能伙伴”,用点滴行动温暖着整个团队。
青春作帆:背囊里的山河梦
2008年,一位名叫刘璇的河南小伙刚从大学毕业。那时的他,心中满怀对外面世界的憧憬,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在家乡寻找一份安稳工作的机会。“那时年轻,我就想去外面闯荡闯荡,看看不同的风景,增长见识和阅历。”刘璇回忆道。幸运的是,他的父母对他的决定给予了极大的支持,这让他信心倍增,坚信自己定能在广阔天地中“闯”出一番事业。于是,他背起行囊,加入了水电五局这个大家庭,投身于自己热爱的测量工作,从此开启了一段长达18年的逐梦之旅。
初入职场的刘璇,青涩却充满斗志。他背起那30多斤的测量仪器,仿佛背起了整个未来。仪器的重量,没有成为他前行的负担,反而化作了他心中坚定的力量。他抬头望向远方的高山大河,眼神中满是期待与决心。每一步踏在未知的道路上,他都深知自己正在践行着当初“闯”出一片天的誓言。那崎岖的山路、湍急的河流,都无法阻挡他前行的脚步,因为他知道,在山的那头、河的对岸,有着他梦寐以求的风景与成就。
尺量山河:仪器里的岁月刻痕
加入公司不久,刘璇便投身于“京沪高铁”这一世纪工程。作为中国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高速铁路,它不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建设里程最长、投资规模最大、建设标准最高的交通项目,更开启了中国高铁时代的新纪元,这条钢铁巨龙承载着国家战略发展的使命,在华夏大地蜿蜒延伸。刘璇所承担的测量工作,恰似为这条巨龙校准脉络走向的关键工序。他深知,每一组数据都是精密工程的生命线,每一次测量都是对大国重器的庄严承诺。在施工现场,烈日炙烤下的钢轨泛着灼人热浪,他以测绘仪器为笔,以广袤大地为卷,一寸寸丈量经纬,一遍遍核验数据。每一个精准刻度的背后,都是他用专业与坚守,为这条贯通南北的钢铁动脉筑牢根基,让“中国速度”在毫厘之间稳步生长。
此后,刘璇的身影陆续出现在“长河坝电站”“乌兰铁路”“乌东德电站进场公路”“成都地铁”“川藏铁路成雅段”“重庆6号线地铁”等重大项目的建设现场。在长河坝电站项目中,他面对复杂的地形和恶劣的自然环境,毫不退缩。那高耸的大坝、汹涌的河流,都成为他测量路上的挑战。他和团队成员们一起,翻山越岭,穿越峡谷,对电站的各个关键部位进行精准测量,确保了电站建设的顺利进行。
在乌兰铁路项目中,他又面临着不同的挑战。那里的气候干燥,风沙大,环境十分恶劣。刘璇以从容无畏的姿态,带领测量团队扎根其中,风沙漫卷的荒原上,他们迎着破晓曙光启程,将精密仪器扛在肩头,沿着铁路线丈量每一寸土地。呼啸的风沙模糊过队员们的视线,砂砾如刀般刮擦着面庞,可他只是抬手抹去沙尘,目光依然坚定如炬,即刻投入到严谨的测量工作中。他们深知,自己的每一份努力,都在为这条铁路的顺利通车添砖加瓦。
尺寸攀登:那些与难题对峙的时光
随着时间的推移,刘璇在测量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他的测量能力也在不断提升。从最初的测量员开始,他一步一个脚印,逐步成长为部门负责人。每一个项目都是他成长的阶梯,每一次挑战都是他磨砺的机会。
2013年,刘璇参与乌东德公路项目建设。项目位于平均海拔2500米的高原,地形破碎、气候恶劣,为测量工作带来极大挑战。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与坚韧毅力,刘璇带领团队迎难而上。他深入现场勘察地形,结合遥感数据制定测量方案,带领团队穿越密林、攀爬峭壁,克服高原反应带来的不适,反复校验数据,确保测量精准,为工程建设奠定坚实基础。2014年在成雅铁路项目中,为了更准确、高效地完成土石方工程量的计算,用编程软件编织出能提高成图和计算效率的程序,大大节约了计算工程量的时间;2022年7月调至参与的重庆轨道交通6号线地铁的修建,由于重庆夏季气温高,导致控制网成果经常超限,为了保证观测精度以及工作的顺利推进,经常晚上12点后开始进行野外数据采集,迎着曙光收工,白天算,晚上测,最终克服自然条件完成了测量的基础工作;2023年7月28日,重庆轨道交通6号线高架转体施工关键期,面对毫米级精度要求,刘璇组建攻坚小组。团队运用BIM建模与实时监测系统,48小时连续紧盯数据,动态调整转体参数,攻克精准对接与安全控制难题,顺利实现转体桥合龙,保障线路贯通。
岁月成碑:静默山河的丈量者
十八载春秋流转,刘璇的工作轨迹始终与测量仪器紧密交织。晨光微熹时,他已背着沉重的全站仪走向工地,夕阳西下后,又带着沾满泥土的记录本归来。烈日灼烧下,他脖颈的皮肤晒得黝黑,工装被汗水浸透又风干,泛起层层盐渍;寒冬腊月里,他哈出的白气在仪器上凝成薄霜,手指被冻得僵硬,却依然稳稳扶住标尺。这些平凡的日子,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日复一日的坚守。
在追求精准的道路上,刘璇像台精密运转的机器。每次测量前,他都会将仪器擦拭、校准三遍以上;面对复杂地形,他宁可多走几公里重复测量,也不愿放过一丝误差。他的工作笔记里,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个项目的坐标数据,边角处还标注着心得批注。“测量容不得半点侥幸。”这句话,他对团队说过无数次,更用十八年零失误的记录,将责任二字深深镌刻在每一处经手的工程中。
从初入职场时跟着师傅学习的毛头小伙,到如今能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刘璇把成长的足迹留在了丈量过的每寸土地上。他不擅言辞,很少提及自己熬过的夜、吃过的苦,只是在项目遇到难题时,默默带着仪器深入现场;在新人遇到困惑时,毫无保留地分享经验。那些被他反复丈量的山川平原,那些经他手校准的建筑坐标,都在无声诉说着一个测量人最纯粹的坚守与奉献。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