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年:在边远项目上的坚守与笃行
——记争岗项目试验负责人王战胜

来源:科研设计咨询公司 作者:谌萌燕 摄影: 程森 时间:2025-11-07 字体:[ ]

多数人眼里的“远方”,是他常年奋斗的“战场”;别人避之不及的高海拔、强风沙、长距离奔波,是他工作的常态。14 年的职业生涯里,有12 年扎根在边远的广袤土地上——这份时间刻度里,王战胜早已把 “坚守” 二字刻进了他的职业底色里。

以科研创新,赋能工程建设

准噶尔盆地西南缘的新疆精河县。

“通过这个事情让自己对科研创新有了深刻的认识,那不是一句空话套话、也不是多么高精尖,而是要立足本职工作,服务工程建设,同时也为我后来的科研创新工作奠定了基础。”王战胜说道。

公司承建的精河枢纽引水隧洞工程属于国家172项重点水利工程之一,水利部建安中心设立现场站,专家要求进行喷射混凝土与围岩连接强度检测,并要求提供现场数据。但“预埋试件拉拔法”存在检测点位需事先固定、检测结果易受人为因素干扰的问题;“间接劈裂法”为室内模拟方法,代表性差,因此工地试验室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作为该项目的负责人,王战胜没有退缩,他勇挑重担,知难而进,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

窗外的寒风裹着碎雪拍打玻璃,室内的台灯却亮得安稳,键盘敲击声与纸张翻动的沙沙声,在寂静的冬日里格外清晰。

王战胜指尖划过电脑屏幕,时不时停下来标注重点,检索相关文献,逐篇浏览摘要、圈画关键数据。遇到模糊的技术要点,便立刻打开微信,给远方的同事黄礼维发去消息,附上规范截图和疑问,耐心等待回复的间隙,又翻阅工程相关资料,对比着标注异同。同事的语音消息传来时,他立刻调高音量,边听边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偶尔打断对方追问细节……

夜色渐深,室内的暖气驱散了寒意,桌面上的规范手册、文献资料堆起薄薄一叠,屏幕上的聊天记录已经翻了好几页,他揉了揉有些酸涩的眼睛,又拿起笔在笔记本上补充了一行新的疑问,准备第二天继续与同事沟通。在这片北疆的苍茫天地间,室内的每一次查阅、每一次沟通,都在为工程的推进悄悄筑牢基础。

通过不断地努力,最终确定了新型喷射混凝土与围岩粘结强度测定装置的研制思路,并汇报管理各方专家,听取汇报后各方专家对此项工作给予肯定与支持,为工程隧洞建设顺利施工奠定了基础。

于艰苦环境,破解施工难题

帕米尔高原东麓的新疆克州。

天边泛起一抹鱼肚白,橘红色的朝霞如打翻的颜料般在天际渐渐晕染开来。

王战胜早早起床,他与同事要前往距离项目部一百多公里的地方开展试验检测工作。

“水、干粮、泡面,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中午要是运气好可以吃上一顿热乎饭,要不然就是只能喝着纯净水、啃几口喷香耐饥的新疆特色馕等填填肚子,或者泡个面 。”王战胜说道。

准备好了试验检测设备、水、干粮、泡面等,围着车辆又检查了一次,王战胜和他的同事出发了。车窗外,灰褐色的砂岩山体连绵起伏,像是被时光打磨过的雕塑,表面覆着一层稀疏的草本植被,风过时,草叶簌簌作响。

新疆克州的路况比较复杂,山路崎岖难行,不仅偶尔会有狼的踪迹出没,且山区天气多变,下雨时易引发山洪冲毁道路,气温升高时还可能出现融雪性洪水,有时还会遭遇突如其来的沙尘暴,遮天蔽日。

就是在这样充满挑战的环境中,王战胜和他的同事圆满的完成了G219线阿合奇县至八盘水磨公路建设项目的试验检测工作,破解了多重施工难题。针对路基工程料源问题,他从源头抓起,开展料场普查与精查,对不合格料源坚决禁采,过程中严控砂砾石质量,确保路基路面施工质量合格。路基基层水泥稳定级配砂砾路裂缝频发,经深入调研,提出优化集料级配曲线、调整养护方式等针对性措施,使路面基层裂缝率骤降90%。C50预制梁、路面沥青面层施工过程中也相继遭遇早期强度增长慢、压实度渗水系数不达标等难题,他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与丰富经验,通过调整混凝土配合比、优化施工工艺、强化现场检测等一揽子解决方案,成功攻克难关,保障工程顺利推进。

用实干坚守,诠释责任担当

青藏高原南缘的云南迪庆州德钦县。

2024年4月至2024年11月,L5公路隧洞开挖、支护、浇筑同时施工的时候,是王战胜最忙的时候。

清晨 6:30 ,夜色尚未褪去,而他已告别温暖的被窝,踏着熹微的晨光奔赴拌合站,开始了他一天的工作:调整配合比、现场查看浇筑情况、混凝土取样检测、现场检测锚杆、试验数据分析……一直持续到晚上,月光洒满项目部,他才得返回试验室开始整理当日工作。打开电脑,建立详细台账,将全天配合比调整参数、检测数据、现场状态一一录入,为后续总结施工规律、优化工艺积累基础资料。随后,他对照项目施工计划,梳理次日试验室的检测任务清单,明确取样时间、检测项目和责任人,确保工作衔接有序。

凌晨 1:30,夜空干净得没有一丝杂质,抬眼便是铺天盖地的星光。偶尔有流星划破寂静,拖着细碎的光尾掠过山峦,短暂却炽烈,给深邃的夜空添了几分灵动。当最后一份工作文件归档完毕,试验室的灯光才渐渐熄灭。他望着那些明暗交织的星星,听着风穿过山谷的轻吟,这一刻,时间仿佛慢了下来,天地间只剩他与这片星空相对,这是属于他独有的宁静闲暇时光。

从晨曦微露到深夜星光,他用脚步丈量工地的每一个角落,用专业守护工程质量的每一道防线。

14年里,王战胜结合工程实际,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与创新思维,主持并参与多项课题研究。其科研成果先后获得专利29项,企业工法6项、省级工法1项,公司科技进步奖3项。同时,他积极投身QC小组活动,获得“四川省质量信得过班组”称号,获得 QC I类成果4项、II类成果4项,工程建造微创新技术大赛奖4项,工程建设企业青年科技创新大赛奖1项。凭借在创新领域的突出表现,多次在公司 “创新创效金点子” 活动中获奖,并分别获评公司第四届、第七届 “青年论坛三等奖” 以及连续两年荣获科研设计咨询公司“优秀工程技术人员”等荣誉称号。

在这条布满艰辛与责任的道路上,正是无数像他这样的工程技术人员,以科研创新,赋能工程建设;于艰苦环境,破解施工难题;用实干坚守,诠释责任担当,为项目建设的稳步推进筑牢了技术根基。而每一项工程的落成,都是对 “千万个他” 坚守的最好回馈,也让边远地区的发展脚步,因这份坚守而更加坚实有力。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