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书声琅琅的校园到机器轰鸣的工地,从图纸前蹙眉茫然的“生手”到施工难题前胸有成竹的“解题人”,水电五局黔南抽水蓄能项目的新鲜血液们,正经历着令人惊叹的蜕变。这蜕变的背后,是项目上浓厚如春泥护花的“传帮带”氛围,是领导们细致入微的关怀暖流,更是导师们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用沾满泥土的双脚丈量责任、以日复一日的耐心默默耕耘。他们以“师徒”之名,在钢筋铁骨浇筑的工地上,在群山碧水的无声见证下,共同执笔,书写着一篇篇关于匠心接力、青春无悔的动人篇章。
报表中的“精”字诀:毫厘之间见真章
“物资就是工程的粮草,管物资,就得有绣花功夫,容不得半点马虎!”物资部师傅常万钱这句掷地有声的叮嘱。
初入项目,面对堆积如山的物资需求计划、纷繁复杂的采购合同,黄俊只觉得眼花缭乱,无从下手。“别慌,咱们从‘认清单、理流程’开始,你每天跟着我,多看、多学、多练。”常师傅沉稳的声音像一颗有力的定心丸,瞬间抚平了新人的焦虑。他亲自为黄俊量身定制了一套成长“路线图”。在拌合站震耳欲聋的机器旁,在堆满表格的办公桌前,常师傅的身影总伴着黄俊,他指着各种机械铭牌,讲解进场规范时声音洪亮穿透噪音;他手把手教他如何填写计划表,如何快速、准确地核对那些规格繁多的物资。
师傅“事事较真、件件落实”的作风,点燃了小伙子身上那股不服输的劲头。他主动调整节奏,遇到“拦路虎”不攻克绝不下班。他的笔记本日渐厚实,密密麻麻记满了工作中易错的“雷区”和要点。
如今,黄俊已能独立高效地完成物资台账录入、各类计划表编制等核心工作,成长为物资部不可或缺的得力干将。他感慨道:“师傅说的‘不马虎’,就是要在严谨核对里练就真功夫。”
边坡上的“硬”功夫:峭壁崖边写担当
“以前看那些边坡开挖支护图纸,感觉就是一堆天书符号,现在嘛,嘿!不仅能看懂,还能指着图纸跟人讲清楚哪里是重点、哪里有风险。”蒲龙军说起自己的进步,黝黑的脸上漾开朴实的笑容,言语间满是对“活教材”师傅岳吉祥的感激——是师傅为他开启了生动的“工地移动课堂”。
从图纸解读、参数把控到安全管理,师傅岳吉祥向徒弟细细讲解边坡支护工作流程。“安全帽带系紧!安全带挂钩确认牢靠!”岳师傅的嗓门在空旷的边坡上格外响亮,像警钟长鸣,“喷射混凝土前,防护面罩必须戴好!这是对自己负责!”他反复强调着这些关乎生命的细节,目光如炬。汗水顺着蒲龙军的安全帽带滑落,滴在脚下的岩石上,瞬间蒸发不见,但他的眼神却愈发坚定明亮。
如今的蒲龙军已经能独当一面:面对复杂的开挖支护图纸,他目光如电,迅速把握关键;技术交底时条理清晰,工人纷纷点头;现场巡视时,他总能敏锐地揪出潜在的安全隐患。“感谢师傅把他多年积累的经验,像传家宝一样毫无保留地教给了我,”蒲龙军眺望着脚下热火朝天的工地,语气真诚。
坝面上的“严”标准:毫厘之争筑根基
“质量是工程的生命线!咱们就是要守住每一寸的‘硬标准’,半点不能含糊!”导师李乾刚的这句话,对祁登毫而言,既是要求,更是烙印在骨子里的信条。
“每一层填料的厚度、每一次碾压的次数和速度,都得按标准卡死!”如今的祁登毫说起施工要求,语气笃定,俨然一副行家模样。
初涉坝面填筑时,“摊铺厚度控制在80厘米”、“碾压不少于10遍”这些要求对祁登毫而言还只是冰冷的数字,更别提复杂仓位的建立了。一次摊铺作业中,有一车石料粒径略微偏大,祁登毫一时有些无措。只听师傅问到:“技术规范里对填料的粒径级配是怎么规定的?对不合格材料要求怎么做?”祁登毫瞬间领悟,立刻指挥清退了那车石料。
在师傅言传身教和现场磨砺下,祁登毫练就了一双真正的“火眼金睛”。不合格的石料、稍有偏差的摊铺厚度、未达标的碾压密实度,都休想逃过他的眼睛。他也能精准地建立仓位坐标点,确保每一寸填筑都精准到位。夕阳的余晖洒在宽阔的坝面上,染上一层温暖的金色。祁登毫站在坝顶,脚下是坚实如铁的坝体,他感慨道:“每一次校准,都是在为这座大坝注入生命。师傅守护质量的责任感就如这大坝一样,厚重而踏实。”
匠心接力,薪火不息。在黔南抽水蓄能项目的热土上,黄俊练就了物资管理的“精”功夫,蒲龙军掌握了施工管理的“硬”本领,祁登毫守住了质量管控的“严”标准。他们的成长足迹,是师徒携手、匠心接力的生动注脚,更是新一代建设者扎根一线、接续奋斗的缩影。
随着黔南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的推进,这批青年建设者将继续在导师们的引领下,于实践中淬炼,在担当中成长。他们将青春的汗水挥洒在能源建设的前沿,为水电五局续写荣光,为区域能源发展赋能,为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贡献澎湃的青春力量!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