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尔维亚项目“绿洲菜园”喜迎首季丰收:荒芜土地结出”家乡硕果“

来源:国际公司 作者:赵友俊 摄影: 吴西江 时间:2025-08-26 字体:[ ]

8月25日,塞尔维亚项目营地内满是丰收的热闹景象——由中塞员工共同垦殖的“绿洲菜园”迎来首茬收获。金黄的南瓜挂满藤架,翠绿的辣椒缀满枝头,甜瓜的清香在营地飘散,各类蔬果鲜嫩饱满、长势喜人。这一成果不仅标志着项目突破当地贫瘠土壤的限制,更成为中塞员工携手解决生活需求、深化属地协作的生动实践,为项目属地化运营注入了鲜活活力。

谁能想到,这片生机勃勃的菜园,数月前还是塞尔维亚当地典型的坚硬板结地块,土壤肥力极低,连当地农户都鲜有开垦。彼时,项目面临着新鲜蔬果供应的双重难题:一方面,塞尔维亚本地蔬果种植品种相对单一,且受季节影响供应不稳定,难以满足项目员工多样化的饮食需求;另一方面,从周边城市采购蔬果的运输成本较高,还时常因物流延误导致新鲜度下降。

为破解这一困境,项目部决定“就地取材、自力更生”,并将其作为推进属地化管理的重要举措——不仅要解决员工饮食问题,更要通过与当地的深度互动,融入本土环境。项目部首先主动对接塞尔维亚当地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邀请农技专家实地考察菜园地块,详细了解当地气候特点、土壤类型及常见农作物生长习性。同时,也积极联系国内农业专家,结合塞尔维亚的自然条件,引入适合当地种植的耐瘠薄、适应性强的蔬果品种,并学习科学的土壤改良方法。

在土壤改良过程中,项目部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一方面组织员工利用工余时间对土地进行深翻,打破板结层;另一方面,从附近的农场采购有机肥和腐殖酸,既降低了物料运输成本,又带动了当地农业相关产业的发展。此外,根据当地多雨的气候特点,项目部在农技专家的指导下开挖排水沟,有效避免了雨季因土壤积水导致作物烂根的问题。

种植管理阶段,项目部更是注重“属地化参与”。不仅安排项目内有农业经验的塞尔维亚员工参与日常管护,负责浇水、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工作,还定期组织中塞员工共同参与菜园劳动。在劳作过程中,中塞员工互相交流种植技巧,分享各自国家的饮食文化——塞尔维亚员工教中国员工识别当地常见的病虫害,中国员工则向塞尔维亚员工展示如何用菜园的新鲜蔬菜制作中式菜肴,菜园逐渐成为中塞员工增进了解、凝聚团队的“共享空间”。

如今,“绿洲菜园”的首季丰收迎来了实实在在的成果:首轮采摘收获蔬菜瓜果近百斤,新鲜的蔬果第一时间送进项目食堂。食堂在制作餐食时,也特意结合中塞员工的饮食口味,推出了“菜园特色餐”——既有中式的清炒时蔬、南瓜粥,也有塞尔维亚传统的烤甜椒、蔬菜沙拉等,让双方员工都能品尝到“家乡的味道”,更感受到“在地的温暖”。

“‘绿洲菜园’的成功,不仅解决了我们的蔬菜供应问题,更让我感受到了项目对当地员工的重视。” 参与菜园管理的塞尔维亚员工米兰说,“和中国同事一起种地、收获,就像在自家农场一样亲切。” 项目部负责人表示,“绿洲菜园”的意义远超蔬果本身:它是项目属地化管理的一次成功探索,通过与当地技术、资源、人员的深度融合,既降低了项目运营成本,又增进了与当地社区的联系,更展现了中国建设者尊重当地、融入当地、与当地共同发展的理念。

接下来,项目部计划进一步推进“绿洲菜园”的属地化升级:一方面扩大种植面积,根据塞尔维亚当地的季节变化,增加番茄、黄瓜、茄子等更多适合当地种植的蔬果品种,实现全年蔬果供应的多元化;另一方面,计划与周边村庄的农户建立长期合作,从当地采购更多农业生产资料,甚至在未来将菜园的成功经验分享给周边农户,助力当地农业发展。

未来,“绿洲菜园”将不仅是项目营地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更会成为中塞员工携手共建、共享成果的“友谊象征”,为项目在塞尔维亚的长期稳定运营奠定坚实的属地化基础。

【打印】 【关闭】